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完善

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完善

  1、探索时期:明星公司的黄金时代。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早期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娱乐,尽管人们对于电影的娱乐性有普遍的认同感,但是早期的国产娱乐电影却不是非常成熟。当时人们只是将电影作为消遣的工具,在骨子里认为电影中的娱乐是一种低俗的情趣,而电影人将自己的身份凌驾于观众之上。郑正秋与张石川的分手也是基于对电影观念的不同,郑正秋认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张石川则将电影看成一种盈利工具,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出现电影产业化分歧的标志。

  1920年代开始,中国本土电影受到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启发,也开始走向类型化,其中,以明星公司的《火烧红莲寺》作为武侠电影和娱乐片的开端,使中国早期电影瞬间刮起一阵武侠风。这些充满打斗场面的电影虽然不能建立起中国类型片的天下,但还是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和娱乐化成为那个时期的电影主流。明星公司开创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并且成为早期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明星公司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明星制的产生。在19世纪初期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以至于早期电影中女性形象都是由男性反串。到了1913年,中国电影中第一位女演员,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在《庄子试妻》中扮演一名婢女。在之后将明星公司带出困境的《孤儿救祖记》一片中,王汉伦成为中国第一位职业女演员,明星公司在她拍完《孤儿救祖记》之后,又同她签约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在此之前的许多女演员都是在拍摄一部影片之后,便消失在银幕上,并未以出演电影为职业。所以说,明星制就此产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中的重要事件。

  2、发展时期:特殊时期的电影公司。继明星公司的黄金时代之后,联华时代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另一个辉煌时期。1930年代后广东人罗明佑领导并创办了联华影业公司,也就是原先位于北京东安市场丹桂茶园旧址的真光电影戏院,当时中国最大的影院托拉斯。在华北电影公司鼎盛之际,适逢美国有声片开始输入中国,国外的影片公司和电影院纷纷改装有声设备,这对中国电影院产业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他们既无力改装有声设备,又对粗制滥造的国外影片深感不满,影片供给成为联华影业公司乃至各大电影院的最大问题。于是,联华公司开始与黎民伟的民新影片公司合作拍出了《故都春梦》(朱石麟、罗明佑编剧,孙瑜导演,阮玲玉主演)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并且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改组的联华公司提出“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异军突起的联华公司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繁荣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是中国电影格局的转变期,其中以张善琨的新华公司为主要力量。新华公司的所有电影中,最为繁荣的当属孕育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孤岛”中的大批影片,而新华公司的由衰转盛,也可以说是拜“孤岛”所赐。“孤岛”时期生产的这批影片主要以商业电影为主,而在成功实现商业目的的同时也填补了上海电影制片业已为期半年多的停顿状态,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一定积极意义。“新华”时代电影业呈现出的短暂繁荣是电影商业属性的一种必然趋势,早在电影传入中国初期,它所承载的是外国人看中的中国市场,一开始电影就被冠以商业性质。电影的放映与发行离不开受众,这就要求电影工作者在撰写剧本和组织拍摄时一定要符合时代要求和观众心理,却也切忌避免曲意逢迎。新华公司在“孤岛”时期能够脱颖而出,不单单是“天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要求和观众心理相吻合。而今后电影的发展也是不断地在商业和艺术圈子中循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便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引起的关于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如何更加融洽自处,不仅是当今第六代导演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3、繁荣时期:电影类型多元化。1949年是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的一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已经拥有了东北、北京、上海三大电影制片基地,同时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也使中国电影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中国电影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桥》,这部影片完全贯彻了人民电影的创作路线,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主人公的形象登上了中国电影的银幕,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电影经历了十年文革的空白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产业也焕然一新,19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活跃时期,主要以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为主,电影语言也出现了现代化发展,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和以宣传为主的政治电影退居二线,张艺谋引领了第五代的发展方向,以民俗电影为主。19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中国电影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春天景象,《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电影在思想上、形式上都有了极大革新。第五代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田壮壮的《盗马贼》,黄建新的《黑炮事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辉煌的里程碑,电影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观众进影院次数直线提升,促进了电影产业化的发展。   4、大片时代:与国际接轨的华语电影。自2002年始,电影业进入新一轮的改革。一是认识上的转变,明确了电影为经营性文化产业,从而在观念上为电影产业化正名。2002年随着一部《英雄》的热播,华语电影进入大片时代,中国大陆电影向后电影时期迈步,除了电影本身的商业特征外,《英雄》的营销模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十面埋伏》、《无极》、《千里走单骑》也沿用此种类型的营销,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一大进步。首先,宣传策略。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吸引大众视线,制造舆论,后来又推出相关漫画、小说、邮票及纪录片《缘起》。其次,品牌策略。豪华的明星阵容就是票房保障,张艺谋、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高仓健、金城武、章子怡等等不仅代表着大陆票房保障,同时在北美、港台、日本等地也有相当影响力,这些都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元素。再次,档期策略。越来越多的档期被开发,如:圣诞节、情人节、儿童节、光棍节、国庆节、暑期档等都是观影高峰期。第四,发行策略。海内外越来越重视电影的宣传和保护,除了银幕放映外,VCD、DVD、电视、网络都收入观影渠道,前提是需要付费,很多影片在公映之前将国内外的音响权和放映权买断,以便做后续发展。在DVD和VCD发行的同时,也有意控制发行时间,以保障电影院票房收入。此类型的营销整合了好莱坞经典的营销模式,全方位调动起营销模式的创新。

为您推荐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张艺谋,陈凯歌及“第五代”电影在西方电影节所取得的荣誉,无疑是一个“光荣”与“胜利”。把在国际上获奖视为民族荣誉的象征,把西方电影节的评判设定为全世界..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显现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处于一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在经历着高速的增长。这为中国带来了前所..

“第五代”与中国电影

“第五代”与中国电影   “第五代”具体是指“文革”之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入的第一批学生,即1982届毕业生。他们是“第五代”的主体。   “第五代”的出现凸显着新时期文化的基本方向。这一方..

中国动漫发展历史

当代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当代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影响巨大,在我国当代电影中亦多有运用。比如在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和白》中,熊猫安静的趴在窗前向外张望,此时编导没有按照观众的一般性逻辑展示熊猫看的内..

在完善电影审批制中寻找突破口

在完善电影审批制中寻找突破口    电影分级制是电影生产和电影管理的一种模式,是将电影按照内容表现的性质分成不同的级别, 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观赏。从概念上来看,电影分级并不是针对内容的好坏而对电影进行分..

中国电影在内生性增长上的“两极”突围

中国电影在内生性增长上的“两极”突围   如果大体上把中国电影的问题归结于产业和内容两方面的话,这种内生性的问题根源集中在内容层面,内容上来看,具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乏善可陈,反而,越是口碑好的电影在票房上总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