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转变的文化解构与认同

形象转变的文化解构与认同

  在看到华人形象转变的同时,不应该遗忘被“矮化”“嘲讽”的历史教训。从误解角度不难发现,过去华人形象的卑劣一方面是美国电影迎合本土观众的固有认识、心理需要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是中国自己的贫瘠和“超级大国”本能的俯视。华人形象的转变不仅是政治经济因素强力推动的结果,更表明中国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东方独特的文化对美国影圈产生的巨大影响,大体有三个方面:刚健俊美的中国功夫、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第一,误解者的文化解构。二战后,美国以强大的工业支撑迅速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这一“荣誉”也形成他们对第三世界的俯视态度,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工业自然也不例外。这就无怪20世纪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懦弱无能、卑躬屈膝、唯利是图,这不是美国人的故意嘲讽,是他们心中对华人的固有认识。而电影界为了迎合美国群众的这一认识,也本能地将华人塑造成“矮化”形象,以满足他们高高在上、“天朝上国”的心理诉求。这一诉求是容不得随意翻案的,在《推手》中,华人朱先生正面形象的塑造与美国人玛莎的负面批判就立刻招致影片票房的流失。在利益威胁面前,北美影圈并不会认真考虑客观事实和文化差异,而只是试图单方面地博得美国本土群众的情感认同。在这一思想内核的驱使下,华人形象的卑劣是必然的。

  第二,被误解者的文化认同。受近代以来弱国形象的干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地处于蒙蔽和被误解的境地,随着世界国门的打开和自身形象的积极重塑,古老而优秀的东方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首先,被美国电影吸收最多的是中国武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华人明星的卖点之一就是“中国功夫”。以2010年《功夫梦》为例,饱受欺凌和无助的德里?帕克在功夫大师韩先生(成龙饰)的帮助下,以“习武”的方式,重新找到自信,对中国“以武会友”的文化空间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同。其次,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也逐渐获得了美国人的认同。《鬼镇》中佩科斯曾谈及中国姓氏文化,虽然是以调侃的方式言及美国视域下“郭”“王”姓的差异,但稍有反思的他们必然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也进一步刺激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逆向接受。其实,中国文化认同最值得称赞的还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工人形象在东方大地上创造的各种建筑奇迹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美国电影界的注目。各种拍摄主场景从北美迁至中国,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剧本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可以看作对中国地域文化的普遍接受。[5]

  以上,我们从美、中两个视角对各自文化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做了简单梳理。虽然当代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转变的因素众多,但文化的传播接受和反思认同应该无可争辩地处于主导地位。随着两国的深入交流,相信美国电影中的华人会逐渐地呈现其独具东方魅力的真实形象。

为您推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作为传统文化电影,“传统”元素在现代的发展过于迅速,能够给予人们的文娱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能够吸引观众的因素就在于这部作品的“特性”和“未知领域”的大小。一部作品想要抓住观..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人们在看黄梅戏的时候,虽然能够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成长,但是这些电影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物冲突是一部电影的关键所在,观影者认为,一部电影中的人物矛盾愈激化,电影的好看度..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以1998年迪士尼发行的电影《花木兰》为例。《花木兰》的故事源自我国经典民歌《木兰辞》..

英国电影文化素描与意识形态

英国电影文化素描与意识形态    (一)英国电影的文化素描    着名的英国学者勒兹?库克的观点:“电影就是社会、阶级、地域、身份以及种族的一个写照。”英国本就是文学大国,狄更斯、莎士比亚、托马斯?哈代、艾?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