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电影的死亡之悲
悲剧感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是武士电影中的传统美学风尚。在武士电影中其悲剧感有时体现为落魄武士在生活中的颓废、悲观和无能为力,如山田洋次的《武士的一分》(2006)中,为主公每天尝毒导致双目失明的武士三村新之丞在残疾之后不仅失去了工作,妻子还为其他武士所玷污,严重地伤害了三村的自尊心;有时体现为一种人的生命短促,即使武士拥有坚定的意志,但命运总是对人给予无情的捉弄,如稻垣浩的《宫本武藏》(1954)中的一代宗师宫本武藏,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创立剑道二天一流之前不得不经历了种种磨难,除了遭遇战败,被通缉,被好友本位田又八的母亲排斥,被僧人泽庵进行魔鬼训练之外,还与自己挚爱的女子阿通之间耽误了整整十年没能在一起。而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悲剧意味最为浓烈的则是死亡之悲。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如前所述,武士因为必须忠诚地秉承武士道精神,其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都属于主公,为了主公的意志往往必须牺牲自己甚至家人的生命。加之武士这一身份所具有的特殊性也包括了死亡的方式,不仅只有武士能够佩刀,并且用自己的佩刀切腹而死还是武士们区别于社会底层的庶民的某种光荣的特权。[3]因此,在武士电影中,武士们除了在斗殴中死于对方刀下之外,还极有可能出于愧疚或维护尊严、信誉等缘故,用剖腹的方式自尽,以“光荣就义”。 如在深作欣二执导的《赤穗城断绝》(1978)中,死亡就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这一电影来源于江户时代最为悲情的复仇故事“忠臣?i”,这个故事随后演变为在日本流行多年的剧目《忠臣?i》,在电影诞生后又成为大银幕的宠儿。由于其中贯穿的悲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赤穗城断绝》之后又经历了多次翻拍,甚至连西方导演都对此颇感兴趣,将西方观众所追捧的奇幻题材加入到电影之中,卡尔?瑞奇于2013年推出的《四十七浪人》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首先是赤穗藩的藩主浅野内匠头因为在将军府的公开仪式上受到了重臣吉良上野介的戏弄,出于武士的尊严在众目睽睽之下拔刀砍伤了对方。浅野内匠头的这一举动随后被将军判剖腹自尽。由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浅野内匠头从容地以武士应有的仪式自杀,电影在此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然而浅野之死仅仅拉开了整个悲剧的序幕。由于藩主已死,整个赤穗藩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大石内藏助则在此时承担起了稳定人心的职责。而在浅野死讯传来后,赤穗藩的47名武士瞬间变为了无主浪人,他们此时并没有舍弃自己的忠心,而是在大石内藏助的召唤之下聚在一起,忍辱负重,隐姓埋名,等待机会杀死吉良上野介,为冤屈而死的主公报仇。这一批勇士为了能够完成报仇使命,或是抛弃了家人,或是牺牲了富裕的生活,在漫长的等待结束之后终于成功杀死吉良。此时吉良的死成为电影的第二个高潮。但是,电影之所以具有让人无法释怀的魅力,正是在于其对武士阶层阐释得极为透彻。47名浪人除了在报仇过程中死亡的之外,在大功告成之后无一人选择亡命天涯,大石内藏助带领着幸存武士坦然地向幕府领罪,一起干脆利落地剖腹自尽,既成全了对幕府的服从,如藩主一样遵循着幕府的统治秩序,又以殉主的方式成全了他们对自己藩主的忠义。电影由死亡开始,由死亡抵达叙事高潮再以死亡终结,武士们的大好青春以及生命就在对“忠”“信”的誓死践行中如樱花般陨落,带有强烈的悲剧美的特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