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内心转变

着重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内心转变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语言、音乐和音响三大类声音的偏重不同。通常情况下,灾难片着重通过大动静、刺激、震撼的音响拟音来震慑观众;历史传记片则通过大量原创的或田园式舒缓流畅或江河流水、平原峡谷般雄伟壮观的交响乐来表现大场面,让观众被景色或场景所折服。然而,影片《1942》则重点刻画语言。

  该片的语言不仅起到基本的释义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营造影片的真实感。根据影视语言的艺术属性,语言又分为客观语言和主观语言两类。[6]客观语言就是画面上演员表演时同步表达出来的语言,它和演员的口型一致,是观众看到影片当中某个人在说话同时听到的这个人的声音,主要表现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性,有独白、对白和群声三种形式;主观语言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听到了一段语言但是画面上并没有看见这个演员在说话,声音和演员的口型不同步情况下的语言,常被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在专题纪录影片中担任叙事的任务,有内心独白和旁白(或解说)两种形式。

  影片《1942》片头就采用了一段第三人称的旁白,它可以有效交代整部影片的背景和人物关系,将观众快速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这在《我的父亲母亲》和《泰坦尼克号》等影片中都得到过较好的运用。除此之外,影片中并没有跟随目前主流电影中采用新奇的构思,设计主观语言去吸引观众,而是完全采用了客观语言平铺直叙。这与影片的整体基调是一致的,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那个时期的事实真相。当然,该影片在客观语言的设计上其实是煞费苦心、精心构思过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所有逃荒的人物都采用河南方言表演;(2)几位主要演员的语言风格特点鲜明,几句简短的台词就将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冯远征饰演的佃户瞎鹿,家境贫穷,他的一切举动都是围绕着吃,作为社会底层最普通的农民,木讷迟钝,但为了生存想法非常实际。女儿问他啥叫逃荒,他回答“出门寻吃的就叫逃荒”;在老东家拿出一小盆小米为他家救急之后,他又追上去开口想多要几升;他跟栓柱一起找走失的驴,发现驴已经被几个士兵给炖了,他也敢凑上前去跟对方讨要驴肉吃,结果为此丧了命。再如,王子文饰演的地主女儿星星,从小养尊处优,起初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带着大家逃荒,跳下板车一句“我不和你们逃荒了”表现出一位清高、自信的少女形象;然而逃荒多天后粮食早已吃光,靠吃树皮为生,全家人饥饿难忍,再加上嫂子快要生孩子需要营养补给的时候,她默认了将自己一路上一直保护的家猫给杀了,一句“我也要喝猫汤”,将她内心的转变――为了填饱肚子可以放弃清高和骄傲赤裸裸表现出来;再到后来为了吃自愿将自己卖身,拒绝父亲的挽留,说:“你让我讨个活命吧,把我卖了吧……”至此,星星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所有情爱和尊严。电影《1942》平实的语言表现风格、特点鲜明的台词设计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生动感人。

为您推荐

对封闭空间的巧妙运用

对封闭空间的巧妙运用   大卫?林奇以擅长拍摄公路片而着称,其中《心中狂野》(Wild at Heart,1990)以及引发过巨大争议的《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又译为“妖夜慌踪”,1997),都是林奇公路片中的翘楚。[1]但是这并不..

当代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当代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影响巨大,在我国当代电影中亦多有运用。比如在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和白》中,熊猫安静的趴在窗前向外张望,此时编导没有按照观众的一般性逻辑展示熊猫看的内..

功夫一人,转变节点

功夫一人,转变节点   华人形象根本性的转变始于一个神话般的华人――李小龙。1966年,李小龙在好莱坞初露锋芒,饰演电视剧《青蜂侠》中的配角加藤。1971年,回到香港发展的李小龙拍摄了首部功夫电影《唐山大兄》,该片改编..

语言的理性探讨与感性叙事

语言在方言电影《钧瓷蛤蟆砚》

语言在方言电影《钧瓷蛤蟆砚》   乡村梦想叙事中的功用《钧瓷蛤蟆砚》中的乡村梦想叙事之所以得到成功展现,就在于语言起到了重要的功用:一是镜头语言,一是电影中角色的具体对话语言。   (一)镜头语言的功用   电..

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电影艺术中的美术造型包括场景、人物、服装、道具、色彩几个方面,美术造型运用于电影艺术中甚至还参与到了剧本的讨论、后期制作,乃至于电影的主题和结构等方面。美术造型元素..

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元素的运用

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元素的运用   色彩是美术作品离不开的重要元素,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色彩基调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中国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白色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哀伤,白色也代表着纯洁;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