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重塑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托尔斯泰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对于每个人物行为的好坏我们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安娜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彷徨在家庭伦理与自由爱情中间,承受着爱情带来的欢喜与悲痛。而作者对安娜的态度也是双重性的既有谴责又有同情,谴责她因个人的欲望而不惜摧毁掉圣洁的婚姻;同情、赏识她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气,敢于挑战虚伪的上流社会以及她性格的坚毅与率真。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列文,虽然他与安娜有着不同的待遇,但两者都承受着心灵上的矛盾。列文虽拥有真实的爱情与美满的家庭,但在良心上他一直存在不安,因为他的富足生活与底层农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他良心上受到谴责,于是他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卡列宁是迂腐守旧、名誉高于一切的官僚形象,为了保住名誉他情愿忍受妻子的不贞也要维系那破碎的婚姻,但信仰宗教的他还是有善良一面的,这从他饶恕安娜并收养她与渥伦斯基的孩子可以看出。由于多重思想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法用好坏来简单衡量人物的行为,对此需要我们全面分析才能理解作者赋予人物的思想意蕴。影像是将文化用现代技术的手段所表现的另一种方式,因此技术因素会影响其创作与生产,电影形象实质就是将文学形象中典型的特点提取出来并将其艺术夸大以烘托氛围,是文学形象的影视化。在塑造人物的性格时,编导会选择那些典型的情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立体化让观众一时难以忘记。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质会适当调整剧情,在此以安娜的人物塑造来说明。 作者将小说女主角安娜塑造成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多样化具有社会上众多人物的特点。因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的熏陶,安娜挣脱了旧思想的束缚开始追求自由的爱情、个性的解放;她是一个美丽善良但又多情的人,具有强烈的母爱精神,她敢于挑战伪善的上层社会,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而奋不顾身、无所畏惧;但由于她也是上层社会(俄国始祖鲁力克王室后裔)的一员,因此她的思想意识里还残留着上层社会思想观念的余毒,虽然她厌恶但却无法摆脱,同时作为一个基督教信仰者,她还是会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受到上帝给予的惩处,所以她的结局是悲惨的,沉浸在当初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懊悔与痛苦中,还因缺失了基督教在精神上的支撑使其饱受空虚的折磨。由此可见,徘徊在思想矛盾中的安娜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
对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1997年美国有四个不同的版本,由四个编剧对此进行改编,但他们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改编特点,即利用社会生活背景、上流社会的冲突来展现安娜对自由爱情的勇敢追求,将其悲惨性的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中传达了安娜对女性权利的追求及其伟大的母性精神。虽然不同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存在共同的特征,但由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的不同,对于影片的情节设置、演员表现同样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如1997年苏菲?玛索版本的影片,对于安娜的角色塑造做了很大的改变,为更凸显安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片中增添了对其情欲的诸多叙述,其中爱情生活中的性场景也增加不少甚至有些过度,加重了对其私生活的描述。又通过电影的影像化渲染了该片的视觉刺激,影片不适宜地渲染了安娜爱情生活的细节场景,这样的改编有违原着中的安娜形象,减弱了安娜原本矛盾、深沉、丰满的形象特征,小说所呈现的安娜悲剧性的命运色彩也被削弱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改编显示出双重的性质。因电影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改编过程中对人物的性格塑造讲究鲜明性、直观性,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并让观众对此印象深刻。但是,影视化的改编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受时代、社会观念等的影响人们对原着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性,编剧、演员对原着加以自身的理解并重新演绎虽能使作品展现不同的艺术风采,但是原着人物本身所呈现的矛盾、丰满的形象特征被削弱,人物原有的思想寓意不能被充分展现出来,使人物形象缺乏象征性意义,导致影片的品位也转向大众化。因此,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也要考虑到影片的质量问题,应尽量避免影片走向低俗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