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精简
受电影性质与时间的限制,要将小说情节影像化需要精简故事情节,必要时对小说内容进行删减、调整,挑选适合影像拍摄的内容来创设影视场景,从而突出影片主题。如小说中为了描述人物、铺陈故事作者描绘了大量的场景,有表现上流社会生活的聚会、歌剧院等,有表现苏俄宗法制度下底层农村生活的劳作、打猎等。但一部90~150分钟的电影是不可能将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来的,因此需精选场景将具有典型意义、矛盾冲突明显的场景提取出来,通过组合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有一些经典场景都出现在了不同的改编版本中,成为改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在片头与片尾都出现过的火车站场景,在片头中是为了介绍卡列尼娜与渥伦斯基首次见面的场景,展示了他们对彼此的态度及渥伦斯基母亲对安娜的态度,还有火车轧人事故的安排都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片尾展现的是绝望的安娜再次来到故事开始时的火车站,因伪善的上流社会(以渥伦斯基母亲为代表)的阻挠、渥伦斯基的冷落使安娜感到绝望,那时的她并没有自杀的念头,但影片开头的事故触发了她,最终她带着死亡能抵消一切罪过的念头跳了下去,这样的片头片尾达到了首尾呼应的目的。又如表现安娜与渥伦斯基第一次跳舞的场景,舞会场面华丽恢宏既揭示了俄罗斯贵族生活的奢靡又为影片展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情感发展埋下伏笔,不经意间还将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引导出来,即列文与吉提的情感故事。因此,精选场景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通过影视的视听语言重现文字的艺术魅力,将每个经典场景衔接成一个扣人心弦的影视故事。
当然,经典场景的提炼自然也需要精简语言来配合,删减掉文中描述性的语句。如为了引出第十八节才出现的女主角安娜,作者在此之前铺陈了大量的事件,有奥勃朗斯基夫妇混乱的家庭生活和无休止的争吵;在官厅奥勃朗斯基遇到了另一个男主角列文并介绍了其与吉提关联,等等,最终才开始进入故事的正文,像这样繁杂的内容描述就需要转化成精炼的影视语言来呈现。因此,像1967年苏俄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就删减了对列文与吉提家庭的关联和对谢尔巴茨基家庭背景的介绍,通过演员的台词、服饰、生活等方面来让观众自己推断出其成长背景。该影片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就涵盖了十七节文本内容的描述引出了女主人公安娜,同时还实现了两个场景的转换(奥勃朗斯基家到火车站),这样的安排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心理。影片拍摄时如果只是单一选用小说中的场景,就会影响影片的流畅度、剧情的饱满度、场景安排的突兀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导在改编过程中会适当增添情节、调整情节的顺序和内容。如1997年苏菲?玛索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添加了情节内容,安娜与卡列宁对离婚进行商讨时,就添加了卡列宁想强奸安娜的情节并通过卡列宁的台词来表明这样设计的原因,卡列宁说安娜确实不贞但既然上天安排了这段婚姻,为了保住他的名声他可以不计较,威胁安娜他们仍要维持以往的性关系。这样的情节添加其精神实质还是和原着一致的,但维持以往的性关系是原着没有的,这样的添加再通过镜头画面的显现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改编也是模仿好莱坞模式的手段,以情色意味的情节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不仅烘托了主题,而且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
在影片拍摄时为了更好地将文本内容影像化,编导会适时调整原着情节的内容或顺序,《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改编版本就凸显了这一特点。如原着在描写安娜生下孩子的情节时作者安排安娜难产,安娜在即将死去之前恳求卡列宁的宽恕,最终卡列宁以宽容的心原谅了安娜并抚养了她与渥伦斯基的孩子,小说的最后也提及了安娜与卡列宁对孩子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该情节将卡列宁的情感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从希望安娜就此死去到饶恕安娜并在其死后收养了她的孩子,体现了信仰宗教的卡列宁仍有善良的一面,从而使卡列宁的性格立体化。这段情节不同版本的电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调整了原着情节的内容或顺序,但不管处理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宗旨都是一样的,为突出电影主题而服务。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