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用语与文学语言的相似性探讨
电影用语和文学语言两者在形式上都属于语言范畴,两者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不可分割的相似性和联系。
1.从传播学领域解读。电影用语与文学语言在产生和传播中都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文学写作中,作者对语言这种符号进行编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这个过程就完成了传播的整个环节,实现了文学语言作为语言符号的三项基本功能,即达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了符号所负载信息的传达;引发思维活动,实现读者大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思考。电影用语作为电影播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剧中就是对文学语言的个人解读进而改善为电影用语。此外,在电影导演制作电影到观众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进行的编码和解码与文学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似性。
2.从创作内涵上解读。文学语言和电影用语分别为文学和电影服务,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为目的,以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为追求,因此两者在创作中都追求对人物鲜明个性的塑造,对故事情节的丰富和逻辑,注重内容上和思想上的内涵。比如:小说《简?爱》以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为社会背景,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善于思考、倔强不屈、勇于追求的新女性――简?爱。通过对人物鲜明个性的塑造,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阶级意识、性别意识、主流男权主义意识和女权主义,小说旨在通过对简?爱人物的塑造传达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和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观。电影《甘地传》展现了英雄甘地的伟大一生,通过对甘地所经历的苦难和抗争历史细腻、准确的描述,刻画出了一个鲜明可感、顽强不屈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和深刻的印象。
3.从表现手段上的文化背景上解读。文学和电影都是基于现实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社会现象或思潮的反映,两者在创作中都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文学化的加工。因此,两者在语言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顺应、体现了一种文化背景。比如: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都产生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大流派。现代主义中表现手法的荒诞意识流特征,要求对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再现和对人物心理真实刻画。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一种典型的抛弃理性合理思维,以个人情绪、感受和想象来实现故事的连续性,游走在想象和现实之间。而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文化概念,在体裁的选择和叙述手段上都会表现出前卫,甚至是离经叛道。比如《大话西游》《月光宝盒》就是两部中国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极显夸张之能事,故事情节荒诞不经。
4.从创作中的文化倾向上解读。既然电影和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介,在创作中对文化倾向的体现是在所难免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下的创作者在作品中都会有不同文化倾向的体现,既包括客观的文化倾向,也包括创作者本人负载的创作意图所体现的文化倾向。此外,受到国家广电局和出版社的条件限制或文件要求,都会在文学和电影创作中体现一种文化倾向。比如: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就企图通过拍电影这种形式来向中国人民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可想而知,电影中使用的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肯定会为宣传目的服务,体现出一种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却还宣扬所谓“共荣”的文化倾向。
5.从两者语言使用的基本形式解读。众所周知,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剧,而编剧在形式上与文学有着较大的相似性,甚至出现了不少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语言形式上几乎是原版照搬,没有做出一丝改变。比如:我国的四大名着在早期的电视剧拍摄中就体现了较好的还原和完整性,在人物选择、形象塑造、背景道具安排、台词语言使用等方面几乎全部能从小说中找到依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