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戏”的美学意味
从作品本身来看,《夜奔》中的“戏中戏”无疑扩充并拓深了作品固有的内涵意蕴。在影片中,《林冲夜奔》不论是在唱词与内容上的契合,还是在与情节、人物的关系上,都完美结合,直观而又语义双关地提升了影片的意味与悲剧性。
其次,“戏中戏”的使用,也是编导本身表达情感与寓意的需要。整个作品以少东和英儿的书信旁白串连整个故事,以旁白的形式开场和收场,首尾呼应,表达主人公少东对半个世纪以来的遗憾,伴随着孤独、感伤的气息与怀旧。这种充满个体内聚焦特点的叙事手法,使影片具有真实性与亲切感,从而在情感上更能打动观众,这是编导的高明之处。
最后,“戏中戏”可以唤起观众的审美移情。“戏中戏”的创作手法并不是从电影中开始,古今中外的戏剧中已有。比如我国清朝剧作家李渔的传奇《比目鱼》就插入了“戏中戏”,家道中落的宦门子弟谭楚玉,爱慕女伶刘藐姑,但刘藐姑之母贪财,宁愿让女儿嫁给富豪钱万贯为妾。藐姑出于无奈,于是趁在江边演出《荆钗记》“抱石投江”一出戏之机,借剧中情节自撰新词,借剧中人物钱玉莲之口谴责了母亲和钱万贯,倾吐了满腔怨愤之后,假戏真作,真的纵身跳入滔滔江中,谭楚玉亦随之投江殉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剧中多有“戏中戏”,比如《哈姆雷特》中试探和揭露叔叔杀父行为的戏中戏《贡扎果之死》《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等经典剧中均有“戏中戏”。电影中借鉴戏剧的“戏中戏”与它可以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不无关系。在观影中,观众可以对熟悉的戏曲唱腔和身段进行鉴赏,更让观众体会一种套层结构的特殊审美趣味,早在戏剧的观影中就已积累的审美趣味,对电影观众并不陌生,同样可以产生间离与交融相结合的观影快感。“戏中戏”可以全然打破幻觉与真实、艺术与生活、演员与观众、舞台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绝对界限,使得观众得到心灵和情感的陶冶,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综上,电影《夜奔》以“戏中戏”的手法,不论在主题与人物关系还是在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功,理解“戏中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主题和风格以及这种经典的创作手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