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中西方文化融合

中国电影的中西方文化融合

  无法进入市场被大众所接纳和认可的电影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之作。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实现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必须正确看待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国界文化的融合与共通。因此,我们一直期待中国能够生产出一种既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文化感召力的主流电影。近年来,许多中国电影制作人巧妙地找准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下所处的位置,把东方文化美学特征与西方经典电影语言形式相结合,把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与全球认同的经典文化艺术理念相结合,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壁垒,完成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领域的互通,进而实现中国电影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影片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的法制观念和中国人性文化的融合

  在西方,人们的法制观念较为浓厚,群众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比较理性,在原则问题上很少顾及人情,甚至有些“不讲情面”“冷若冰霜”。而在中国,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改造和对民族宗教人文关怀的吸收,民族文化主流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性色彩。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而在该部电影作用中,表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精神和博大的互通胸怀。如:美国律师消除误解、接受了刮痧治疗后终于明白了大同的清白,在冷冰冰的法律外找到人性的至善。而那位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女律师,也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全力向法官争取撤销起诉的机会。

  (二)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行为规范的融合

  影片中,不懂“刮痧”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对孙悟空的那一番理直气壮的曲解同样是凸显中西方文化差异碰撞的关键点。在这一文化撞击上,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注重阴阳,即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所以,孙悟空的伟大并不会因为大闹蟠桃会、推倒炼丹炉而被否定。而西方在看待问题上喜欢过于主观,相信绝对的完美,因此对孙悟空的大闹蟠桃会、推倒炼丹炉做法的观点使孙悟空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而像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同时,这一行为让“孙悟空”以一种正义者的形象进入西方文化视野中,从而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相接轨的一种喻指,一种诠释。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