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从悲凉到温暖
小说《活着》是一部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首先来自小说中主人公故事的悲剧性:父母相继死去,儿子有庆被抽血抽死了,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里,妻子家珍贫病而死,女婿万二喜死在了工地上,连惟一的希望――活泼可爱的外孙苦根也生病时吃豆子撑死了。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比亲人的离世更让人伤心的了。在小说结尾,当年迈的富贵与老牛相伴,唱着悠远的歌声,那份浓得化不开的苍凉还是让人潸然泪下。其次,这种悲凉来自主人公自传式的叙述风格。小说中的年轻人――民间采风者,只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的主体是主人公富贵对往事的回忆。在富贵平静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的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小说中不只一次写了亲人离世时带给富贵身心的重创,如儿子有庆死后:“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再如凤霞死后:“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这种第一人称主人公自述身世时的哀伤富有感染力,也增强了小说的悲凉风格。
和小说相比,电影《活着》要温馨得多。首先,影片《活着》减少了死亡人数。影片中只有有庆和凤霞死了,这就避免了小说中过于残酷的结局和太多的戏剧性和偶然性。在结尾,富贵、家珍、万二喜和馒头,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当富贵把小鸡放进皮影箱里,对外孙馒头说:“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鹅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就越过越好了!”这昭示着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希望,正如影片中富贵所说:“要好好活着!”“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这一结尾,改变了原作中苍凉感伤的结局,使影片带有温馨的色彩。其次,影片在细节设计上富有匠心,也冲淡了影片的悲凉色彩。如:
1.烈日当头,龙二被押赴刑场,排山倒海般的呐喊声传来:“打倒地主恶霸!毛主席万岁!”打死龙二的五枪,仿佛打在富贵的脊背上,富贵吓得尿湿了裤子。葛优的精彩表演,使观众笑声如潮。
2.大炼钢铁时,富贵唱皮影戏促进生产。正当富贵唱得来劲、群众听得开心时,儿子有庆搞恶作剧,将一碗加了醋的辣子汤端给富贵喝,辣得不行的富贵将辣子汤喷在了皮影的幕布上,看戏的群众哈哈大笑,富贵在欢快的胡琴声中追赶儿子,影片中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氛围。
3.“文革”时,牛镇长给凤霞介绍对象,说对方在城里当工人,“响当当的工人阶级”,就是腿有点瘸,家珍问:“瘸得厉害不厉害?”牛镇长说:“不厉害,不厉害,急了也能跑。”
4.凤霞和万二喜结婚时,背景是放着光芒、面带笑容的巨大的毛主席像,前景是扬帆远航的大轮船,万二喜和凤霞向毛主席鞠躬,万二喜虔诚地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
5.凤霞怀孕后,和万二喜一起回娘家报喜,一家人非常高兴。家珍嘱咐二喜抽空多在家陪陪凤霞:“我怀凤霞的时候,你爹成天不着家。”二喜好奇地问:“爹那时候挺忙的?”富贵尴尬地笑笑:“爹没出息……”观众回想起影片开始时富贵在赌场赌博的情景,不禁会心一笑。
6.凤霞临产时,万二喜从牛棚拉来医学权威王斌,万二喜这样解释:“就是这个王斌,当年在这所医院里,污蔑我们工人阶级的妻子,生理有缺陷,不能生育,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我们把他揪来,就是要用铁的事实来教育他,批判他,让他看看我们工人阶级生孩子,看着我们红色江山后继有人!”
虽然,由于表现方式、艺术手段,特别是艺术家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小说和电影《活着》存在诸多差异。但是,无论文本还是影像,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重温经典,我们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活着的欢乐以及死亡的痛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