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旨:从个体的悲剧到时代的反思
小说《活着》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家道的中落,由地主少爷沦为社会贫民,感受的是亲人一个个先他而去,沦为孤家寡人的他在暮年中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写富贵的受难史,写富贵在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后那份无可奈何又聊以自慰:“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小说着重强调的是个体的人生悲剧,强调人在命运前的无可奈何和乐天隐忍。小说中有庆和凤霞的死都是意外事故引起;龙二在赌博中赢了富贵家产,后来却赔上了自己的命;老全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却被流弹击中,等等,这一切都强调了偶然的力量,强调了人在命运前的茫然和无奈。这使这部小说在充满浓重的悲剧意味时,又有着某种宿命论的色彩。
电影《活着》突出了宏大的历史叙事,突出了大时代背景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力量。这突出表现在电影中对有庆之死和凤霞之死的改编。小说中,有庆的死是由于给县长夫人献血,被医生抽血过多,死了;电影中却是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全民动员,小小年纪的有庆累得不堪,在墙角下睡着了。县长春生去学校检查,开车撞倒墙,把有庆砸死了。表面上是一场车祸,车祸背后的时代背景却是引人深思的。再比如凤霞之死,和小说中相同的,都是死于产后大出血。但在电影中突出了“文革”背景,加入了王教授这个情节。凤霞本来不该死,但接生的革命小将不懂医术,万二喜从牛棚里拉来了医学权威王教授。但“牛鬼蛇神”王教授已三天没吃饭,富贵给王教授买了几个馒头,结果凤霞大出血时惟一能救凤霞的王教授差点噎死,众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命若浮尘,随风飘零,不能自主。而且,影片中加入字幕,如“40年代”“50年代” “60年代”“以后”,这使影片有了清晰的时间界定,有力地烘托了时代背景,折射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深重的苦难和在苦难中的坚韧。
小说和电影题旨的不同,和作家余华与导演张艺谋不同的人生经历有关。余华1960年出生于杭州,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张艺谋父辈几人曾是黄埔毕业生是有“历史问题”的人,因为家庭出身,张艺谋一直感到非常自卑。特定年代的政治氛围,使张艺谋如履薄冰。和余华相比,时代、政治的烙印对张艺谋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银幕中,富贵在时代大潮中总是身不由己,命若飘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