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形象塑造在许鞍华电影中的意义
(一)真情价值观的回归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就已经开始步入了快速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至70年代,香港一跃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那些流行的商业电影所宣传和塑造的香港城市形象已渐渐消失了其原本的模样。许鞍华影片中的香港都市不是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楼、大型的商场和购物中心,而是那些被主流商业电影所忽视的香港次属空间和经济边缘地带,这里虽有些破旧残败,却具有浓厚的历史意味和生活气息。导演通过生活化的场所和弱势群体之间关系的描述,呈现了香港日常性和人文性的一面,蕴含着导演对于真情价值观的呼吁,而她的这些影片也正是对这种价值观的实践和回归。
(二)人文精神的重建
许鞍华虽然处在商业化氛围浓厚的香港,但她依旧坚持自己的风格――自始至终都在自己的影片中贯穿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她所表现的弱势群体的情感和命运,并不是通过煽情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而是在最日常的生活里反映这个群体的坚忍不拔。破旧的楼房,肮脏的菜市场,拥挤狭窄的旧房子……许鞍华通过这些镜头,刻画着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平实却也渗透着浓浓的悲悯。
在许鞍华的影片中,弱势群体承受着来自周遭各个方面的压力。在个人生存方面,他们因社会、历史等因素而无可奈何;在精神方面,他们又承受着因为生存而产生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即使生活以及命运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仍然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守望相助,为自己找到生活的希望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许鞍华通过自己的电影,很好地将他们的生活心态和情感命运呈现出来,并在讲述这群人的故事中传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淡淡的人情味,浓浓的悲悯感。许鞍华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就像缓缓流动的溪水一般,冷静地呈现于荧幕之上,导演对于呼吁当今世界人文精神重建的意图也随之而慢慢展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