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形象的塑造方式

弱势群体形象的塑造方式

  (一)写实的电影语言

  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对于现实的表现,主要通过生活化的场景选择和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两方面去展示。许鞍华十分善于去捕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如嘈杂的菜市场、破旧衰败的楼房、拥挤狭窄的街道。这些场景平凡而朴实。

  1.恰当的场景选择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恰当的场景选择有时甚至会决定影片的风格,有什么人物就有什么样的特定生活,很多特定的故事,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总之,恰当的场景选择是一部影片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许鞍华在选择影片的场景方面显得尤为慎重。如她的“天水围”系列,选取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部的一座围村,这里居住着大批的香港底层的劳工。近年来接连曝出诸如贫穷、失业、自杀、暴力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致被冠上“悲情城市”的称号。许鞍华两次选取天水围并非是偶然的,她说:“我说不出原因来,其实是题材‘拣’了我。”天水围内的居民贫穷、孤独无依,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例如导演在《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塑造的王晓玲正是暴力、凶杀下的牺牲品。许鞍华借用影片的方式去呈现天水围中的人们,借以展示不少香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导演所营造的环境中去发现、去联想、去回味,去“窥探”影像背后“无形”的导演。正像米哈伊尔所说的:“导演应当明确规定观众应该往哪看和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2.生活流的叙事手法

  许鞍华的叙事风格是平实的舞蹈,带着崇高、温情和美感。她认为艺术不是表现的,而是再现的。电影亦是如此,它并不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性的加工、剪辑和修饰,而是采用生活流的线索展开,直接“还原生活”,表现人们的世俗状态。淡化强烈的戏剧冲突,真实地展现身边的现实。无论是底层人的困境还是女性无法摆脱的宿命情感,都是流畅的生活节奏,充满了生活的朴素质感。

  如《天水围的日与夜》讲述的是天水围这个地方的平民的生活再现,寡居的老婆婆因为女儿的过世而搬到天水围,贵姐帮助她搬电视、买油、送月饼,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后来的《男人四十》等都是展现的生活现实,都是用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去真实地表现弱势群体的生活常态。

  (二)写意的电影语言

  写意是许鞍华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对比心中的理想和纷繁复杂的现实,而且还能使影片的深意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许鞍华在影片中运用迂回委婉的方式表达着一种诗意,而这种写意又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1.意象的创造

  许鞍华在电影的弱势群体形象的表现上,主要运用意象的创造的方法。通过赋予这些意象以不同的涵义,影片拥有了更加令人深思的空间,也反映出导演给予弱势群体以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关怀。

  如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有一个出现过两次的意象就是圆月。第一次出现,正值姨妈梦想破灭之时。姨妈独自在上海生活,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处于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刻。那圆润皓洁的月亮,似乎是要给孤苦伶仃的姨妈一丝慰藉。可是那渐渐升起的圆月,又好像诉说着理想终将远去的无奈。第二次出现是宽宽与表姐一起在阳台上赏月,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初尝失恋的苦涩,一个无力改变平淡生活的现状,这时的月亮好像在安慰和鼓励着她们,颇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意味,似乎在告诉人们,即使梦想那么遥远可仍旧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影片中的圆月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希冀,像光束一样照进叶如棠、宽宽和表姐的生活,同时又象征着一种不可逆转的轮回,让人向往,却又无力改变。   2.如诗般的画面

  许鞍华十分注意场景的选择,这无疑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审美倾向。在许鞍华的眼中,场景在人物情感表达与烘托上,在人物命运的表现与衬托上以及在剧情的发展上都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也是如此,通过那些唯美、浪漫、舒缓、温婉的画面,我们对影片中的主人公便多了一份自己的理解。《客途秋恨》记录了许鞍华儿时的记忆,电影中一幕幕温情的画面弥漫着一种宁静古朴的生活气息。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小孙女爬上爷爷的摇椅,把脸贴在爷爷的肚子上,空气中回荡着南音《客途秋恨》,如歌如诉,一种深邃的意蕴也随之从影片中升华出来。

  许鞍华用写意的电影语言,为自己的影片营造了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和恰切熨帖的情绪,将弱势群体生存和生活际遇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甚至能够从那种具有中国古典绘画美的明暗、色彩和构图中,感受导演给予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怀。

为您推荐

“感人的情节”让形象设计打动人心

“感人的情节”让形象设计打动人心   《亲爱的》展示了很多感人的情节画面,也使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打动观众的关键点。   (一)传统与个性的挣扎   《亲爱的》中的李红琴,她的命运,体现了中国劳动体制下..

“创作题材新颖”为形象设计的成功埋下伏笔

“创作题材新颖”为形象设计的成功埋下伏笔   电影《亲爱的》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导演陈可辛在观看一部寻子纪录片后受到触动,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立刻让编剧深入采访创作了该影片。“打拐”题材电影充满纪实性..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女性形象的审美演变

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特色

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特色   表面看上去非常高冷的安迪好像随时都戴着一个精致的面具,在她眼中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没有用高低贵贱之分看到周围人的情况下,她对待身边一切人事的态度都能保证公平理智,但因为家族精神病..

基于成长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成长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罗伯特·麦基是底特律优秀的编剧,其在《故事》着作中曾写道:“优秀的作品在揭示人物真相的同时还会仔细刻画描写出人物本性变化轨迹,无论朝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欢乐颂》..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原型批评(即神话批评)诞生于20世纪初,兴盛于50年代,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所谓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1]“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