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容创新,提升作品与品牌理念的契合度

强化内容创新,提升作品与品牌理念的契合度

  微电影的产业化应当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理念,打造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尽管业界有“三分制作,七分运营”的说法,但细究来,任何商业运营都要以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前提。一部低劣的微电影产品,无论制作者施展怎样高明的运作手段,聪明的消费者也不会浪费时间和钱财去消费。任何把消费者当傻子的创作者都是没有前途的。

  进一步说,微电影通过赚取受众点击率和观看率,通过网络病毒式传播和人际传播,实现品牌理念的传播和品牌影响力的形成。这种受众自发的、不带任何强制和说教的观看,加上受众无限多的选择,必然在微电影的品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故事内容、情节建构、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方面要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和标志性,具有极强的目标受众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给微电影创作者带来极大的压力,但只有这种追赶式创新才会给微电影带来无限活力。

  当前的微电影在内容建设上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跟风模仿突出,缺乏内容的独创性和现实的深入提炼。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父亲》之后的朴素亲情、酸涩青春的跟风微电影,管晓杰《青春期》之后的叛逆青春与声色生活的跟风微电影。除了主题的模仿,还有对于现实热点、网络热点的简单模拟和诠释,比如出现了一批关于潜规则、?丝之类的作品。其二,类型化明显,类型结构不够丰富。微电影的制作者和观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35岁以内的青少年,情感发育的特定时期与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使微电影的主要内容都停留在都市青春校园爱情和感人亲情方面。而动作、喜剧、恐怖、悬疑、乡村类微电影较少。其三,跟风和类型化使得故事内容、情节、人物有雷同以及思想意蕴上的“浅表达”。微电影的“微时长放映”是其传播优势,同时也是作品叙事的障碍。从传播上讲,内容和创意本身才是传播的核心。[2]一个局限于模仿的产业必然损失整体的公信力和吸引力,类型化使得微电影缺少对更开阔的社会人生的开掘,缺乏对人的生存状态更加深入细腻的体认和深沉的悲悯情怀,整体流于肤浅和单薄。其四,急于在浅层次上进行广告植入,缺乏对品牌理念的深入理解和诠释。微电影以阐释品牌理念和价值为使命,但部分作品将此简化为产品LOGO、产品形态、销售门店的反复出现,将品牌名称带入人物对话以及片尾字幕出现等,没有能够深入提炼品牌理念并以此理念为主题开展剧情演绎。[3]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说的,植入式广告意味着智慧和规划,绝不是简单的摆入和拼贴。[4]

  对应上述问题,微电影的产业化应当以内容为本,进入社会人生的深处,对当下进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观照,挖掘生活中鲜活的个性和独特性,积极创新。微电影尤其要做好品牌理念与价值的诠释,提高其与品牌的契合度。

为您推荐

电影作品在网络时代的营销机遇――以微博营销为视角

电影作品在网络时代的营销机遇――以微博营销为视角   “微博是地球的脉搏”,美国《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微博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随着微博的火热,催生了有关的营销方式,就是微博营销。微博营销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蒙太奇理论在爱森斯坦作品中的体现

蒙太奇理论在爱森斯坦作品中的体现   关于蒙太奇,爱森斯坦不仅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其电影创作中不断实践着这一理论。1924年,爱森斯坦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罢工》。这是一部以真..

《白日焰火》对黑色电影的创新性“颠覆”

电影《活着》的成功改编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升意义

电影《活着》的成功改编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升意义   (一)影片《活着》的影响。影片《活着》透过福贵一家的遭遇,反讽了曾经那个神话般的中国,让人思考人性的回归。电影与原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用黑色幽默折射出时代的..

电影《活着》在原着作品基础上人性化的叙事创新

电影《活着》在原着作品基础上人性化的叙事创新   (一)影片表现政治化背景下人的不确定性。小说直面生存苦难,在对“形而下”的生存关怀中探索“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围绕着福贵一家,讲述了一个死亡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

21世纪的西方电影作品中的

21世纪的西方电影作品中的   低端信仰之表现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后,低端信仰在电影艺术中有着增多的趋势。本部分即是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将按照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