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方式:平面叙述与立体叙述
“视角”是叙事所选取的角度和方向,从不同角度观察会获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体验和认识,而“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非常紧密。电影中,叙述者的改变决定了其新视角及新的叙述方式的启用。
小说作者莫伯格对马充满着感情。他指出:“‘它们’可以单纯倾听而不加评论,可以接受真实的我们,而不带任何偏见。”在一匹马的眼里,任何人为的分歧都被过滤,只剩下“人类与战争”的二元矛盾。这样的视角,在莫伯格看来,可以客观地展示战争给全体生灵带来的苦难和伤痛。在乔伊独白式的单线讲述中,传达的有马匹们的遭遇,还有卷入战争中人的遭遇和困惑的心理世界。
脱离了文字这一载体,电影靠镜头来传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景情绪,其叙述在空间和时间两矢完成,是直观展示“景”“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的叙述中,导演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叙述者”的角色,他用近乎全知全觉的视角,展现着故事的全貌,通过镜头的剪辑和特定符号构建了他的意义王国,渗入了其个人情感和对于文本的重新阐释。在其改编过程中,既有横向的叙述线索的增设,又有具体角色及情节的重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影中该故事的立体叙述。
在影片开拍前,斯皮尔伯格就指出电影改编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乔伊闭上嘴巴”。乔伊与故事中的“人们”成为处于同一层面的角色。但它显然更重要,它是故事得以叙述下去的动力。它拉开历史的帷幕,串起了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一组人的生活。影片用油画般的色彩,描述了乔伊的传奇经历,从静谧的德文农场,到喧嚣的骑军战场,从童话般的法国农场,到血雨腥风的泥泞征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艾伯特一家、尼科尔斯上尉、德国兄弟兵及法国祖孙,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同时,也由于它与艾伯特的深厚情谊,促使了艾伯特参军寻马,为我们展开了故事的另一条叙述线索。
此外,乔伊也是电影中重要的意义符号,从德文农场“暴雨犁地”,到战地泥泞中主动请缨“替友拉车”,再到医疗所与主人相聚,乔伊总是给人们带来希望、奇迹和力量。这是小说中没有体现的,通过这样的改编,加强了乔伊的形象塑造和主题的传达。
尽管如此,电影仍更多地关注着“人”的故事。电影重新定位了小说原有角色的身份,提升了人物传达主题意义的作用。艾伯特的父亲泰德成为参加过布尔战争(19世纪末期英国在南非的殖民战争)的老战士,而非“一辈子困在土地上的”农夫。乔伊的主人艾伯特是英国前线士兵,而非小说中“从未上过战场的”兽医站勤务兵。同时,小说中英国年轻骑兵沃伦也被改头换面。在电影中,德国兄弟兵及其他的年轻士兵集体传达着小说文本人物沃伦对于战争的复杂心理。通过这些“有故事的”人,影片对战争的讲述更宏大,更立体,既有游离于战场外围的历史讲述,又有战场上枪林弹雨的再现,除了反映了人与战争的矛盾,还记录了战争中人们心路历程的变化。 此外,特定事物被用在不同场景,其反复出现提示特殊的情感意义。小说中德军士兵半戏谑半严肃地将铁十字勋章戴在了乔伊的脖子上,表现出普通士兵对战争荣誉的不屑及对英勇战马的嘉赏。而在电影中则将父亲泰德的战斗奖旗作为了重要的符号。这条奖旗蕴涵着泰德对于军旅生涯复杂情感,同时是乔伊勇敢迎战的见证;后来法国老人将它交给艾伯特,是履行孙女承诺的见证;最后艾伯特将之亲手交还给父亲,是父子和解及战争对于艾伯特洗礼的见证。
文学作品是电影叙述生命的源头。基于文学中的元素,电影用直观的“景”“象”与之呼应,组合成自身特殊意义系统;同时,通过系统中符号间的相互作用,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情感,传达着影片的主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