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对国产电影的启示
纵观近几年国内的电影市场,大片、大制作电影不少,却很多都是看过即忘。这些电影大多是靠炒作靠宣传吸引眼球,商业因素居多。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红地毯上浓妆淡抹的女明星越来越靓丽,可是整个国内电影市场却走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导演们为冲高票房,着迷于大片拍摄,邯郸学步式地追逐模仿好莱坞。把该有的人文关怀抛弃掉,所谓的中国大片徒有华丽的空壳而已。这样的作品或许票房成绩还不赖,却让银幕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电影最终是要“落地”的,关注现实生活,有人文情怀和关照,这才真正有存在的价值。而目前中国大多数的电影缺乏的正是对现实人生的关怀。立足当下、肩负责任的现实题材作品仍处于弱势,满足观众心灵需求、引发情感共鸣、有可能形成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不多。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当然他的理论还主要是从照相本体论的角度,对电影记录真实影像的特性与其他艺术形式加以对比而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当下的电影来说,对现实人生寄予深切关怀,揭示当下社会转型期人的深层心理状态,给予作为社会大多数的普通群体以心灵的抚慰,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为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电影工作者应该更多关注现实人生,探索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进行深度的思想挖掘,体现真切的人文关怀。电影不应该仅仅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奇观呈现,电影存在的价值也不能只是满足于逗人一乐,麻痹人们的神经,它应该具有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应该以故事本身的情节以及最本质的内涵去打动人。期待中国电影人能够把人文关怀作为影视作品的灵魂,在作品中融入真切的人文关怀,在带给观众心灵震撼的同时,主题内容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社会民生、真正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共鸣的优秀作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