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简要介绍
2007年初上映的美国电影《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是一部都市师生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艾琳?格鲁维尔的女教师如何改变一群遭受严重种族歧视的学生的生活态度的故事。
1994 年的秋天,24岁的艾琳老师站在了她的第一群学生面前,这群孩子们都来自最贫穷的底层社会,并且生活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他们从来不曾听过老师的话,甚至开始打赌艾琳会在什么时候被气走。艾琳想尽各种方法希望跟他们好好相处,结果总是失败。
直到一天,一幅关于非洲和美国的种族讽刺画在教室里流传的时候被艾琳拦下了,讽刺画的内容让她想到了当年二战中纳粹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此时的艾琳开始意识到,这群学生的叛逆和愤怒可能来自他们生活的那个充满暴力的世界。
她最终找到了和学生交流的突破口。艾琳让学生们也学二战时安妮?弗兰克记日记的做法,日记的内容不限,可以是一天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某些情感的变化,当然还有时时刻刻所要面对的困境……
最终,学生们学会了用笔来代替枪与暴力,记下生活中的一切有助于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去。
艾琳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学生们的生活与世界。当写作变成最有力的反击武器时,也代表着学生们在向过去告别。
为您推荐
原着小说中伊莎贝尔对自由的追求
伊莎贝尔出生在美国,自幼丧母,酷爱读书,在父亲“自由式”的教育观念中长大成人,父亲去世后被杜歇姨妈收养并带到英国。伊莎贝尔为自己能够去英国“见世面”而暗暗激动,她知道自己正在..
影片《淑女本色》中伊莎贝尔对自由的追求
《淑女本色》被公认为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伊莎贝尔的自由灵魂也被妮可?基德曼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有三个重要的场景透彻详尽表达了伊莎贝尔的自由灵魂,它们都是伊莎贝尔..
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体现的自由平等观
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最初是美国剧作家阿尔弗雷德?尤里的话剧作品,1990年由布鲁斯?贝尔斯福德改编成电影。在第6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该影片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
跨文化视角下对电影《自由作家》的解读
(一)不同种族文化冲突在电影中的体现
电影《自由作家》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洛杉矶的暴力事件,以这个作为开场,是为后面的故事做好铺垫的,因为生活在一个街头暴力的环境中,所以..
中国电影全球化的自由身份建构
纵观近年来的国产商业片,国产影片的跨境想象似乎越来越深入。例如,冯小刚的作品《非诚勿扰》、薛晓路的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图》、郭帆的作品《同桌的你》、韩寒的作品《后会无期》等..
《自由作家》中文化移情的表现
按照语言心理学家比尔、舒曼等人的观点,文化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方面。其中认知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通过认真聆听他人的言语,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