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生死观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引起全球观众的共鸣,其中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影《入殓师》是一部带有显着东方风格特点的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观众的广泛共鸣,主要是因为电影对主题进行了巧妙处理。生与死,历来就是全人类思想意识形态当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任何生命个体都不可能避免由于生死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电影《入殓师》正是选择了生与死这个主题,向观众传递了生死观这个人类永恒的价值观。该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生死问题的处理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平和的处理形式,而不像其他大部分表现生死主题的电影那样选择一种大起大落的表现形式。正如日本的知名影评人佐藤睦雄所言,电影《入殓师》是利用见证死亡仪式的过程,从而体现出电影的极致之美。而美国的《好莱坞通讯》对于该片的评价是,电影通过对死的敬畏使得生得到进一步升华。
到底什么是生死观呢?事实上,生死观就是人类对于生存与死亡的一种主观理解与态度。从生命体征的角度理解,死就是停止了机体生命活动以及新陈代谢。然而从精神层面进行理解,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并未割裂,生与死之间存在一个循环过程。特别是像日本这个国家,信仰佛教,其中的因果报应以及前生来世的轮回观念对日本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念使得日本人民相信生存与死亡之间存在一个循环过程。这正是影片中所传递出的生死观念,也就是说客观生命体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生死间存在一根连绵不断的情感连接纽带。
入殓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生离死别的场景,电影通过主人公小林大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死者及其围绕在其周围的亲人、爱人、朋友,从而让广大观众充分感悟到生与死之间的意义。小林大悟由于机缘巧合成为一名入殓师。他第一次参加入殓的过程是对着一具高度腐烂的老太太的尸体。在协助社长佐佐木入殓的过程中,他狂吐不止,甚至是下班之后仍在浴室中不停地冲洗身体,连妻子端来的生鸡肉也会让他感到非常恶心,简直难以下咽。这种设计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正常人对待死亡肯定是充满极度恐惧和忌讳的。但是,当小林大悟看到社长佐佐木怀有一种极为崇敬的心态,认真地甚至程序化地为死者进行入殓仪式的过程,并获得死者家属真诚的感激之时,他对入殓师这个十分特殊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如社长佐佐木对于入殓师的解释那样,让那些冰冷的亡者重新获得生机,使得他们拥有永恒的美丽容颜。要求入殓师十分冷静而准确,同时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离之时送别故人,宁静,一切的举动都是那么的美丽动人。 有一次,小林大悟站在河边,看到鲑鱼为了产下后代而在逆流中累死的情景感到十分疑惑,这使他对于生死有了更深的思索,他觉得为了死而努力,最终还是一死,为何还要如此努力呢。而一名路过的老人的话却指出了生死态度的内涵:“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这也正是本片所想传递的一种隐含的生死观。所以说,尽管任何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而通过入殓师面对死者的过程,也就是让广大观众充分感受生死交界的一个过程。从而让观众对于最终死亡的结局抱有一种朝圣者般的态度,并从内心产生由衷的敬意。抱有极大的勇气面对死亡这个永恒而又残忍的话题,同时借助入殓师使得生死更加具象化,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生和死并不是单向的结束,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生最终的结局是死,而死却能反观生。
在电影的尾声是小林大悟为父亲入殓,同时又迎来了妻子怀孕,父亲的生命逝去,但是肚子里却孕育着新的生命,这不仅是一种承接,同时也是一种生死循环的过程。有生就有死,通过死亡,反映出生的希望,这是该片所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主题,电影所体现的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念让观众十分感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