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生态系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建设也在逐步地进行中。
生态系统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
生态系统具有显着的两个主要特征: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这两个特征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电影市场已进入以电影编剧、制作、发行、放映为依托,辐射前端的投融资和后端的后产品开发的整合营销阶段,电影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来越丰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在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中,既有处于生态系统顶端的观众,也有为前端投融资环节服务的基金、银行、上市公司、政府、广告主、制片公司,还有在编剧、制作、发行、放映环节付出的创作者、电影企业、发行公司、院线,既有围绕后产业链的若干生产企业和渠道推广商,也有为了保障电影产业发展而出台各种政策的政府机构及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科研院所、市场调查公司等。
电影生态系统循环模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