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创作者们一直在试图求新和求变,但是问题一直存在,在现有的创作环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是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
1.在叙事层面,应该转变思维,打破既定规则,贴近大众心理
对于故事的选择,不要局限在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和人物传记类型上,应该求新求变,加入更多的故事类型。在人物塑造上,应该继续挖掘人物立体面、人性面,抛弃原有的脸谱化、平面化的处理方式,用深入挖掘的人物去带动故事剧情的发展,让观众记住人物在其轨迹里丰富的变化,从而更能理解人物背后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即便是在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和人物传记类型上,人物的塑造也应该避免极端化,加入人性的复杂面,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分类为“好人”或者“坏人”,要去设计“有意思的缺点(对于反派而言是“优点”)会让角色人性化,观众在他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和缺点(优点)会立即让英雄或者其他角色显得更加真实与动人……如果恶人或者反派角色出人意料地显示出英雄的品质,会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1]。
2.应该多与其他类型电影进行融合
上文已经指出,由于故事类型的缺乏,导致影片类型单一,如果能够把有高票房的电影类型与主旋律电影相结合,其效果非同一般。如果在类型上,刻意去模糊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界限,将意识形态中宣传教化功能植入到商业电影之中,观众在获得观影快感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的洗礼。例如与科幻类型相结合,与心理悬疑相结合,等等。
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植入手段必须是高超和不留痕迹的。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太过明显的说教只会增加观众的反感,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霸主,美国电影中都会植入美国精神,所以在其分类型之中,根本不存在主旋律电影一说。 《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美丽心灵》以及最近热映的《超级战舰》等,他们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灾难片、爱情片、西部片、战争片、心理片、科幻片等,但是它们都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美国精神、美国人的价值观。
反观国产主旋律电影,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意识形态的宣传上,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影片类型的单一,与影片内容中的说教意味,如果在主旋律电影这种类型中,我们试图去模糊意识形态的部分,而更多是宣传中国的精神、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普世价值,扩展影片的类型,这才是一条可行之路。
那么我们中国精神在哪儿?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又在哪儿?我们中国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创作者们需要解答这个问题,然后用各种类型电影作为包装,去包裹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核。
抛弃说教,类型融合,不动声色,潜移默化,才是创作者应该去考虑的。
3.电影技术上的革新
革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观众视听享受上的需要,还有就是类型化的需要。战争片需要气势恢宏的大场面,仿真的声音效果;科幻电影需要强大的电脑特效技术;为了达到更逼真的观影效果,我们还需要3D技术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革新,会为主旋律电影类型化融合提供基础的技术条件,并能够吸引一大批讲求视听盛宴的观众进入影院。
4.电影融资上,应该多元化
政府不应再是主旋律电影的主要投资方,而应该只占小部分。把主旋律电影放到市场融资中去,吸引民间和制片公司的资金,与商业电影一起,接受市场的考验,这有益于主旋律电影竞争力的提高。如果主旋律电影总是一种政府行为,由政府全权保护和承担风险,那么其成长会愈趋于缓慢。
5.电影营销上,继续采用明星制来抓住电影院的主体――年轻人
《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已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但是此案例不可复制,因为它们的弊端前文已经叙述。如果在保证叙事层面和视听层面等因素的前提下,不那么极端和急功近利地使用明星制,它将是一个吸引票房的有力手段。第二,加大影片的宣传力度。主旋律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政府的支持。商业宣传配合着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其效果不容小觑。
在探索如何拍好主旋律电影的同时,我们应该去思考在电影里我们应该放入的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诚然,我们更应该想到,电影环境的宽松才能创造出好的电影,主旋律电影亦是如此。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