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喜剧电影一定得有喜剧色彩,能够引人发笑。同时还能使受众观看时产生情感共鸣,达成价值观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部可以口耳相传的好喜剧电影。电影本身要有好的故事,是喜剧电影的起点,在故事的基础上形成对人性的关照和思考,有人文情怀,而这些无疑都离不开息息相关的文化。与西方传统经典喜剧电影相比,《人再?途之泰?》有很大距离,比如缺乏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更没有在洞察人性、社会的基础上的犀利讽刺,缺乏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这和电影本身定位的目标群体都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人再?途之泰?》的导演徐铮曾多次表示,想认真做一部电影,真诚是其主打牌。将这种创作真诚落实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所做的电影做以明确的定位,不妄自承担教育意义,只求娱乐大众。在电影上院线之初,就喊出末日狂欢的口号,映衬着普通大众的心理,大打真诚创作、末日狂欢的宣传牌,赢得了众多普通市井民众的心。
电影开始阶段,徐朗对王宝打从心底的轻视和讨厌,是完全出自于自身社会地位的优越性,社会地位的区隔成为了人和人在社会中判断自身位置的砝码,成为人和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沟壑。机缘巧合,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迫于无奈,徐朗和王宝走到了一起,经过了数次的矛盾冲突,徐朗,这个努力往社会上层攀爬的精英被?丝平民王宝的执着、质朴的生命追求所感染,越来越看到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的出发点,明白了自己所做的奋斗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放弃掉了家庭、亲情的自己,又拥有什么。这样直接而简单的人生诉求感染了这位所谓社会精英,透视自己的内心,看到了一个被商业利益异化的“单向度的人”转化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众一员、芸芸众生。
当然,电影本身以其梦幻式的手法完成了一个普通大众不可能完成的愿望,让王宝如愿地见到了他的梦中情人,实现了他的夙愿和对母亲的承诺。电影是造梦的表达、夸张的情节、梦想成真的圆满,虽然不太可能落入现实,但为了能够在情感上满足市井大众的心理需求,刻意设置这样的环节,往往更容易触动人心,迎合了在末日恐惧、悲伤的情境中普通大众渴求释放、温情团圆的强烈愿望。电影在一连串的搞笑情节中穿插了大众的喜怒哀乐,生存的不易、奋斗的艰辛,同时注入了家庭亲情、朋友之谊,笑过之后,还能感同身受活的困境,生的欣喜,张扬着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暖暖细流。电影以喜剧定位,却直指人心,将个体如何面对社会,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如何找到自我,摆正家庭和事业的位置,找到中间的平衡点,获得心灵和价值的自由实现,都引发一些思考,虽然仍略显浅薄,但能明显感觉到大众文化下作为个体的思考力量。电影的后三分之一处着重笔墨在个体行为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回归上,提升了电影的主题,虽然手法显得有些稚嫩,但其操作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对个体的尊重、对大众文化的尊重都是非常明确的。所谓的上层精英――社会成功人士在?丝平民的道德和情感力量感化下,重新找到了自我,看到了内心,这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彰显,是一种朴素的文化表达。虽然摆脱不了通俗,没有精英文化那么深刻,但却足以直指人心,令人动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