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有得也有失,成功之处在于将我国的乡土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乡土、热爱本族文化的崇高精神,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化中国形象塑造的缺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当代电影并没有利用好自己独特的优势来很好地塑造和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
在现代文艺实践中,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相对于文本阅读而言,能够更好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首先,在现代社会人们已无暇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阅读书籍,相反,人们会选择观看影视作品,以此来作为一种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其次,电影是一种将视觉与听觉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更加直观地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输入观众的脑海之中,观众通过视觉画面的接收以及自身的想象,进而对电影中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再次,电影是一种具有超强传播力量的艺术形式,它可以把网络、光盘等电子媒介作为传播载体,这样相对于印刷文本而言,其便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将国家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电影艺术实践应该利用好自身的特点来积极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出到国外,被更多的人所接收。
然而,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起步晚、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电影如何很好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是每一个导演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笔者认为,电影要想很好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自我塑造”的立场。电影作为当代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自我塑造”的立场,不要受“他者化”的影响,积极塑造真实的、文明和谐的中国形象;其次,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应该在电影中得到放大融入,阐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播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进而使中国电影自我塑造的文明形象得到世界的认同;另外,电影应该减少情色内容的描写。电影《白鹿原》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描写成一个女人的情欲史,这是其最大的败笔。在商业化的时代,导演为了获得高票房,在电影中插入大量的情色描写,这很容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留下污点,偏离“自我塑造”的正轨,走入“他者化”的歧途。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