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史上,电影与文学的“蜜月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电影史上,电影与文学的“蜜月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张艺谋《红高粱》的引领下,大批的文学作品被搬上了银幕。然而在一路飙升的票房下,各种粗制滥造的电影充斥其间。它们远离文学、架空故事,用奇怪的方法一次次地冲击着观众的接受能力。在市场化改革的今天,如何有效地挽回中国观众的信心已经成为当下电影人必须反思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改编是电影和小说属于两种性质迥异的艺术形式的交锋,两者在互相补充的同时也进行着互相完善的推进,通过对两版《傲慢与偏见》的分析,笔者认为,影视界在进行文学作品改编过程中应该在遵循原着精神、情节、人物语言选择上,进行符合作者基本价值取向以及时代精神前提下进行积极的改编,这期间难免会受到原着忠实粉丝的质疑,然而名着改编在进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递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人在对名着搬上荧屏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对名着用心改编,不能够因为惧怕质疑而没有胆量尝试,更不能为了单纯地谋取票房而进行“爆米花”似的制造。名着可以成为赚取观众眼球与票房的重要方式,然而借文学名着一夜翻身的想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对于日渐成熟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如何能够真正挖掘出名着的潜力,使我国的国产影片能够更大范围地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已经成为摆在电影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