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塔尔科夫斯基不是绝对的绝望与无奈,在他的心中还是期望着救赎,希望世人所有的苦难只是这一时的,希望人类信仰的丢失总有一天会得到弥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在最后会出现人性的救赎,其诗意的风格也在此之上升华。
《飞向太空》是一部科幻电影,电影中的主题是人性与道德。主人公失去了妻子,他感到悲痛万分,从而利用复制科技重新创造了自己的妻子。面对这个“妻子”他感慨万千,回忆起了小时候以及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他看透了很多人生真理。过去的已经过去,人应该活在当下。主人公下了飞船,跪在父亲脚下痛哭流涕,在亲人的面前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救赎”是电影《乡愁》贯穿始终的主题,精神失常的多米尼克无时无刻不在说着拯救人类、救赎人性。大家不去听他的话,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奚落嘲笑他。但是戈尔恰科夫却寻找到了懂他的人。疯子戈尔恰科夫就像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内心写照,多米尼克上演了一场塔尔科夫斯基救赎情怀的戏码。当“疯子”发表了“救赎人类”宣言之后,自焚而亡。诗人戈尔恰科夫完成了他知己的遗愿。他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保持不灭的蜡烛走过了池塘。这个行为就是一种救赎,暗示了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居安思危的救赎心理。
他最后的一部电影也是探讨救赎问题,这部电影就是《牺牲》。电影的主人公为了人性救赎而放火烧掉了自己的家,让全家老小成为流浪者,自己因而被带进了精神病院。电影的结局,导演塔尔科夫斯基还是为救赎的问题提出了疑问,主人公小儿子开口说话暗示了人性终将得到救赎。
导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是乐观向上的,让观众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同时也有忧伤的气氛。但从整体的形式来看,他还是告诉观众应该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在其民族当中忧伤不是悲观,微笑也不单单是一种表情,而是对苦难的一种战胜。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主人公在与老师的对战中得到了认可,他感到自信和幸福,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主人公带着灿烂的笑容在草原上奔跑,跑向了未来。在他的作品《十二怒汉》中,对微笑也有着重的渲染。一名陪审团人员讲了一个关于他童年的故事,他有一个疼他的祖母,祖母是一个爱微笑的人,也教育他要微笑地面对所有人。当在电影结局小男孩无罪释放的时候,所有人都面带微笑,场面十分温馨。在小男孩的舞蹈当中,观众会发现一种充满希望的诗意,引导观众积极乐观的情绪。导演米哈尔科夫在电影诗意的表现上是以希望人生、体验生活美好为基础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