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科夫斯基的一生固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过

塔尔科夫斯基的一生固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过,他自始至终坚持自我。对于塔尔科夫斯基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艺术,财富地位的诱惑始终影响不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他的思想中充满了悲怆的情怀,这反映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观众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也是悲怆与无奈。塔尔科夫斯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风格,悲怆的无奈也是一种诗意。就像是他自己的人生,于悲怆中反抗,观众更多的是唏嘘不已。

  《伊万的童年》之后的《安德烈?鲁勃廖夫》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首次诗意伤怀作品,电影中的主人公注视着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他感到伤怀,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善良、仁爱的人,面对受苦的人们,他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电影中有这么一个镜头:“一群军人要抓一个妇女,妇女脱身不得,正好看到主人公驾着船从桥下驶来,就要跳入船中以求摆脱,遗憾的是妇女与船擦肩而过。主人公无奈,只能继续前行。”塔尔科夫斯基想要表达的是,主人公是一个修道士、艺术家,他没有强大的武力,不是救世主,更加不能拯救苍生。观众明白了,这种面对现实的无力感是怎样深深地刻在了塔尔科夫斯基悲天悯人的心中。随着岁月的沉积,这种心中的悲怆愈加渗透到了其电影艺术创作中。   在电影《乡愁》中,多米尼克患有精神障碍,他在广场上进行了激情的演讲,随后用火烧死了自己,背景音乐选择的是贝多芬激烈的交响曲。电影的结局,主人公经过了好几次的努力,把燃烧着的蜡烛“护送”过了池塘后,自己也因用尽力气倒在了地上。主人公的这一桥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不单单因为这一幕的拍摄技术难度大,而是这一幕蕴藏的是极其悲怆的诗意。

  无论从何种角度,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牺牲》所蕴含的诗意悲剧都要超过其以往的作品。观众乍闻电影的题目也能体会到电影将要表达的是一个悲怆的主题。电影从一开始到结束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电影的高潮在结局,主人公亚历山大烧掉了自己的房子,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成为流浪者,而他自己也进了精神病院。漫天的大火中,主人公疯子一样跑向仆人,家人把他抓住拖上了救护车,全家人哭得撕心裂肺……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哀伤的情绪,震撼人心。

  米哈尔科夫的命运和艺术道路就和塔尔科夫斯基截然不同,他生活的一帆风顺导致了其创作风格的线条明亮。总之,导演米哈尔科夫自始至终都是以热诚、积极、向上的眼光来注视俄罗斯风光和俄罗斯民族的。在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民族情感的豪迈,更多的是诗意电影的豪迈。

  在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乌尔加》中,生活背景是广阔无垠的草原,牧养人们无忧无虑地放牧草原之上,豪放不羁的民族风情引领观众走向了生机勃勃的未来。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与《乌尔加》异曲同工,《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在表达民族豪迈不羁感情的时候更胜一筹,这招致观众的诟病,认为其作品对俄罗斯过度地赞扬。在电影的结局,主人公的老师认输,承认莫扎特是艺术界的巨人,不肯服输的主人公等到了老师的认可。在草原之中主人公摘下了面具,在美丽的环境中尽情呼吸,在这里人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描绘了极其和谐的画面,背景音乐也是轻快的草原风格,是一种豪迈的诗意。

  在《十二怒汉》中,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在电影结局的时候,小男孩被无罪释放,兴奋的主人公在法庭上跳起了舞蹈,背景音乐下的舞蹈与法庭的场景被剪辑到了一起,场面异常地欢乐喜悦、轻松活跃。最后陪审团的团长希望照顾无家可归的小男孩,又给了这部电影一个光明的结局。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外景,都是法庭这个小小的空间,但作品中诗的豪迈风格却没有因为场景的问题而减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