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茨看来,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欲望,那么影片就是通过自己的结构来间接地反映下意识欲望的结构。”[3] 苏珊?朗格说,电影“像”梦,则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想出现的秩序。”[4]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人在清醒的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压抑潜意识,使那些违背道德习俗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或放松状态时,有些欲望就会避开潜意识的检查作用,悄悄地浮出意识层面,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表现自己,这就是梦的形成。梦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于中国人而言,梦大多是对理想生活以及生存状态的一种设想。商业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具备的科技性、创新性显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梦”不相符,但是其内容却又具有中国文学作品的“梦”的特质。
自台湾导演九把刀推出电影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后,整个中国陷入了一种集体回忆青春的阶段。每年都会有类似的电影作品出现,且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商业微电影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了类似的微电影,如《逆时?恒美》《变幻的年代》等。
对于所有的个体而言,只有此刻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过去的一切是场梦,未来是一种幻想,因而,我们总是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当我们陷入集体回忆的时代时,就意味着我们在集体做“梦”。
《逆时?恒美》以轻熟女君君相亲作为引子,以大学时代的唯美爱情为主要叙述点,讲述了青春浪漫唯美爱情的故事。但是这一类型的故事对于赤裸裸的现实生活而言,校园爱情永远都具有梦幻的特征,始终处于理想的状态,即使是分手和伤害,都因为不涉及具体的生活细节,没有赤裸裸的金钱、权利等而显得分外美好,但作为一个30岁左右的轻熟女而言,这永远只是一个梦,一种对理想爱情的期盼。
《变幻的年代》讲述了一对一直十分甜蜜的中学情侣,曾经互相承诺陪伴一生,最后却因为高考而令这段纯爱姻缘无疾而终的故事。若干年后,中年的英子企图通过时光胶囊回到高考那年,守住那个承诺,找回那段爱情。时光胶囊只是一种穿越到过去的工具,这个工具所体现的依旧是对过去的怀念――这个时代的共同情感,通过对过去梦境的营造和设想,表达了当下人心的理想状态。显然和《逆时?恒美》一样,同样是对年少单纯情感的羡慕。而二者所回忆的都是学生时代,由此可见,学生时代在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是最美的时代,是最难忘的年代。
回忆是一种梦,其实对现实生活的理想描绘又何尝不是一种“梦”的写照呢?我们可以称之为“白日梦”。理想的同事关系是朋友,是沟通交流和合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商务人士之间,要达到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恋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在精神层面,不用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不用关注收入支出的平衡与否,永远都处在一种白衣飘飘、杨柳依依、含情脉脉的状态。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学生时代,我们都不得不向生活低头。亲人之间如果能相亲相爱永远在一起,能关注父母的生活健康状态,能了解儿女的工作学习生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有地域差距的问题,有沟通的问题,等等。
无论是陷入“回忆”的梦幻还是对现实书写的“白日梦”,都呈现出一种当下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人在对“梦”的探索和追求之中,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通过观赏此类商业微电影,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商业微电影对“梦”的重复探究反复探索,体现了以“梦”为美的特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