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在三地电影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

无论如何,在三地电影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合拍片开始成为主流的情势下,“华语电影”已成为话语主角。但这并没有掩盖香港电影的身份,反而因为大“华语电影”中不同文化素质交融而产生的问题,令香港电影的身份及其尴尬越加凸显出来。“香港电影已死”的声音,与合拍片越来越兴盛的状况,的确具有某种关联。尤其是CEPA实行之后,香港电影迁就内地观众口味却适得其反的结果,更加深了人们对“港片不港”的忧虑。事实上香港电影本土容量小,长期以来就高度重视外埠市场的开拓以及基于打开外埠市场、达成盈利目的而展开的合拍。“香港和世界各个地域、国家之间的合拍,同与内地之间的合拍并无二致。但只因为内地市场太过于重要,而内地市场又较为保守,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节奏没有协调,才会有稍许的摩擦。”[3]

  那么,所谓“香港电影”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成立?20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开始具有本土性,其后香港电影新浪潮,更形成“我城”的意识,把目光对准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表达港岛民众的生存状况与所思所感。就此而言,从来没有一个边界清晰的香港电影,其内涵是在不断丰富和延展的。罗卡与法兰宾在他们的《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中描述得很清楚:“地域意义上的香港电影还可以用出品公司所在地、主创人员的居民身份和所处位置来界定;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则随时代而变,成分复杂,边界模糊。”[4]   在合拍片渐成主流的今天,其实已经有必要对“香港电影”作更宽泛的理解。香港着名影评人李焯桃对此认为:“‘港产片已死’的说法早已流传了多年,大家其实没有太大的异议――如果港产片的定义是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的话。须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国、粤语片,某程度上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以上海为中心)的延伸,其时尚未有‘港产片’的说法,确是不折不扣的香港电影。其后由六七十年代功夫武侠片至CEPA未签订、合拍片未大行其道之前,全部配上中英文字幕的‘港产片’,只是内地及国际影坛对香港电影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香港电影却泛指香港电影人参与主创或投资的电影,由上世纪初至今经历多番大变,却从没有失传或中断的问题。”[5] 香港电影的边界,不应当仅仅依照表现对象、文本样态进行划定,而应秉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从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主要构成的“香港电影元素”来看待。就此而言,“港产片已死”的说法其实是一种陈腔。港产片从来没有死去,而是以不同于黄金期的方式在生存,这种生存机制,对于促进一个大“华语电影”格局的形成,其实更具意义。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