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依托媒体技术而存在,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自然会引起电影的不断发展,微电影、数字电影等新型电影形式如雨后春笋般陆续登上电影市场这个大舞台,中国的电影生态格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新的媒体技术,以促进中国生态电影和电影生态更好地发展。
首先,利用全媒体所搭建的平台,做到百花齐放,鼓励新生的电影形式和年轻电影人的创作,有条理地对中国电影的生态失衡以及垄断状况做出调整。新生电影人也应积极探索,在当前的电影生态环境下,找到符合潮流且适合自己的新一代电影形式。其实,这些新生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的诸多方面和以前的老一辈电影人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更善于自我反省,其作品更贴近观众,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更能适应当前的电影形式,早期的意识对抗性也变得缓和。中国电影人正以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姿态展现给大众。
伴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生态却仍处于不平衡和垄断化的尴尬局面,在国产的好的电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市场一直被好莱坞电影以及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主流”影片垄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雄》的上映,有了引领,中国电影市场便陆续出现了一大批“大片”,但是电影在艺术性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在题材选择上又让中国电影人犯了难,翻来覆去,无非也就是宫廷、权力等话题之间来回倒腾。然而本应属于一支异军的中小成本电影,却也由于宣传和商业运转无力的原因,无法大展拳脚,展现出它们应有的价值。应该说,中国电影市场应掌握好“主流”与“非主流”、“大片”与“微电影”的关系,收集各界信息,创建信息平台,展开共同对话,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优势,在两个极端的交替中逐渐走出一条适应于当前状况的电影生态平衡之路。
其次,从全媒体的角度看,电影的内在和外在都发生了变化,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不仅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电影人应积极运用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全方位的平台,扩大中国生态电影的影响,使其以全新且充满活力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并要求电影制作者借此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青年导演要有全方位的知识,懂得如何协调艺术与商业间的、自我表达与观众需求间的,以及个人创作与文化使命间的平衡,并在各个平衡中使其展现出最大的张弛力。”青年导演不仅要有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懂得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电影消费的特点,打造出独有特色的产业链。
最后,就是在全媒体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生态电影与国际的联系。要深入地研究国际优秀生态电影,借鉴和学习其优秀的经验,同时也要深入发掘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大量的优秀文化,发掘本土文化,同时也是对国际电影生态的一个补充,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中国生态电影走得更远。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和学习国际电影的过程中,不能抛弃本土文化,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长河中,关于生态的优秀思想和文化,是值得当今的中国,甚至是世界借鉴的,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开发,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必须做到的,同时也是和世界联系的有效方式。中国生态电影的一个原则是必须以本土生态文化为基础,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元素,而不是彻底地照搬照抄,唯有如此,中国生态电影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生态之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