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就如同魔术师一样,将现实生活中的日光世界,借助摄像机等“魔术手”,将景象用黑暗梦幻的方式再现出来。可以说,电影再构了外部世界,重构了内心世界。借助于相机巨大的表现力,技术给了大众一个从外界认识自己的机会,让人找到自身在整个自然中的定位。借助于相机,一代又一代的生态电影人,怀着对世界负责的心,将环境问题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表达了电影人对这个世界的关怀,具有典型的批判性思考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张,于是,“生态风”开始在全球刮起,电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中国的生态电影也逐渐兴起。凭借着几代生态电影人的不断努力,一种新的电影形式――生态电影逐渐形成,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例如,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后天》,获得第14届MTV电影奖;《阿凡达》获第67届金球奖;《可可西里》获得法国国际环境电影节大奖等。
所谓居安思危,高兴的同时,也应该发现自身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正。从全世界生态电影的状况来看,中国的生态电影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摆脱不了传统和惯性思维的束缚,创新不足。中国生态电影大多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形式,主要写实,大多是概念图解和“生态思想”的理论输出,缺乏观赏性,使得电影显得古板,不易被观众接受,即使有观众思想上想去看,也会对单一的理论教化感到厌烦,致使中国生态电影不太适应于当前的电影市场,无法赢得大量的观众,同样也与全媒体电影消费市场规律相背离。当然,相比诸多的好莱坞大片,在制作上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是无法在短时间解决的,但还是要积极寻找其他出路,立足于电影的本质,向生态电影中加入吸引观众的元素,塑造出更贴近观众的电影形象,摆脱束缚,努力创新;不要期望用大道理去说服观众,而是让观众主观上接受。值得一提的是,审美性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的电影属性。
第二,对事件的探讨不够透彻。相比国外的生态电影,中国生态电影涉及范围较窄,都是跟随大潮流纵向跟进,而不曾细致地横向展开,主要是植被破坏,珍稀动物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被重复说明,这样会造成观众的观影疲劳。而关于人本身,比如社会、精神层面等,则很少谈及,国外电影则涉及了疾病、社会文化生态等。我们也有不少电影人在他们的电影中体现出了生态元素,但其所剖析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不仅涉及面单一,而且体现不出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生态电影人以及观众将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关于传统生态的分析不够深。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地大物博,自古讲求“天人合一”,这不仅对当代人会有重要的启发,同时会推动世界的生态思想的发展。中国生态电影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结合当代生态电影特点,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生态电影,以大视野讲述关于中国本土的生态故事,拍出能触动整个人类情感的电影。在其中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此举不仅能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同时也为世界生态电影添加新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