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影视剧中的国家形象有巨大不同

中国与美国影视剧中的国家形象有巨大不同。在人物方面,中国早期影视脱胎于集体主义文化,重视革命英雄主义,美国影视根植于个人主义文化土壤,重视塑造个人英雄形象;而主题方面,中国影片有反思的作品,但较多是表现阶级斗争居多,美国电影对战争反思的影片己经形成群落,准重要地位;军队形象方面,中国电影表现我军正义之师的形象,美国影片对军队形象有较好的包装作用,常能化“加害者”形象为“受害者”形象,体现算“世界警察”的形象,掩饰霸权主义。

  国家形象传播是跨文化性的,而中国电影长期处于“自说自话”阶段。男难塑造对外的良好形象,就需要中国电影吸取一切文化滋养,形成全球意识,不断创新形式、拓展题材。这个过程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需要中国电影创作者不断努力。希望本文对中国战争电影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有一定建设性意义,使更多的电影创作者形成国家形象意识,为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传递中国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番贡献。

为您推荐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奇观电影的出现,本身就是要将观众从庸常琐碎的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中解脱出来,使得观众暂时遗忘灰色而单调的现实。因此在奇观电影中,科幻、奇幻电影是主流,而能在科幻与奇幻电影中扮演..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视觉传达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的重要目的之一,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月台上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就以鲜活的视觉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观众。早期的电影,由于技术和成本的..

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花木兰

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花木兰   对于极力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崇尚个人价值的美国社会来说,对其他文化题材的故事进行电影制作的时候,都不会简单地照搬原来的剧情,而是要对剧情进行好莱坞式处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不会使用简单..

大电影时代“第五代”能否续写神化――中国电影产业的挑战与危机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张艺谋,陈凯歌及“第五代”电影在西方电影节所取得的荣誉,无疑是一个“光荣”与“胜利”。把在国际上获奖视为民族荣誉的象征,把西方电影节的评判设定为全世界..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显现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处于一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在经历着高速的增长。这为中国带来了前所..

“第五代”与中国电影

“第五代”与中国电影   “第五代”具体是指“文革”之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入的第一批学生,即1982届毕业生。他们是“第五代”的主体。   “第五代”的出现凸显着新时期文化的基本方向。这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