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是一场革命,身体就是革命最坚实的根据地

如果青春是一场革命,身体就是革命最坚实的根据地,青春的赤贫状态注定青年人只能通过身体来进行发泄,校园青春电影就通过性、毕业狂欢、暴力场景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春的景观性。

  与上文复杂的恋爱模式相对应的是电影对性的表达也开始变得直白,电影中展现出了一个青年人性观念最为开放的时代。正是这种改变造成此类电影中堕胎情节频频出现,而导致堕胎的性行为并不都是男女主人公情到深处的一种感情交融,相反,很多只是冲动的结果。“堕胎”发生后,影片中大多数男性角色表现得手足无措,暗示了青年男性在爱情中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总体来说,影片中关于性的情节并没有对剧情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显得唐突而多余,这一情节不能仅仅看作剧情的需要,更应该被看作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制造的卖点。

  虽然校园青春电影的节奏较快,但毕业场景却刻画得格外细致,镜头语言也更加丰富,长镜头的使用是这些影片的共同表现方式。《致青春》中的毕业情景并没有台词,一切都在音乐下默默进行,昏黄的镜头从屋外缓缓进入饭店的长廊,经过了醉酒的兄弟、拥抱的情侣、举杯的人群、痛哭的朋友,镜头没有停留,展现了一幅毕业众生相,唯美却又心酸。之后《怒放》《匆匆那年》《左耳》等影片也使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毕业的狂欢也成了校园青春电影中的经典场景。毕业场景的狂欢表现并不仅仅是电影的需要,青年角色的回归让年轻人意识到毕业意味着青春的终止,这是青春疯狂的告别与祭奠,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迎接仪式。   青春电影总会涉及暴力,与暴力本身的残酷性不同,校园青春电影中导演对于青春暴力的表现,多使用比较轻松的手法,比如《匆匆那年》中以《当》为背景音乐,使用慢镜头与定格展示,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掩饰了暴力的威胁性;《同桌的你》在逃出医院的场景中同样使用了慢镜头,将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同跑道上运动员冲刺的场面相互切换,虽然主人公最终被学校通报批评,但也赢回了爱情与友情。观众无意去关注这些动作设计的虚假程度,眼花缭乱的动作连同扣人心弦的配音,让人们一次次沉醉在非常类似却又乐此不疲的视觉享受中。[4]这种对暴力行为轻松幽默化的处理手段在校园青春电影中随处可见。影片娱乐了暴力行为,也忽略了暴力后果,逃学没有恶果,打架没有疼痛,暴力表面带给青年人是轻微伤痕与成人世界的批评,但更多的却是同龄人的认可与赞同,暴力行为仿佛成为一种游戏,甚至是一种自我展示的手段。

  青少年是一种敏感而令人惶恐的暴力文化群体,青春个体的赤贫状态使他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无产阶级,无所依凭,无所失去,身体就是他们冲向社会的唯一资本。横冲直撞、随性而为、挥洒生命不仅是能量耗费的基本方式,也是青春生命主体性建构的基本方式。[5]但影片中,无论是面对性问题的随意与回避、狂欢化的毕业场景,还是娱乐化的暴力情节,最终都使得原本沉重的青春问题变得更加轻松,消减了问题本身的残酷性,甚至成了一种休闲的谈资与娱乐的体验,体现出了商业电影的本质。

为您推荐

“文明―野蛮”模式:007电影中的身体叙事

“文明―野蛮”模式:007电影中的身体叙事   在电影中,身体更接近于文化意义所指的身体,它不仅包括肉身,也包括主人公身上的衣着、装备,以及主人公运用身体表现出来的超凡身手、情欲纠缠等,而这些正是007系列电影极为重视..

灵与肉:对话的身体主体

灵与肉:对话的身体主体   李安的电影中,身体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灵”与“肉”并存的世界。“灵”、“肉”对应的是李安电影中永恒存在的“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较量,这种辩证思考表现在“灵”与“肉”的对话。从“父..

戒律与法则:权利的身体话语

戒律与法则:权利的身体话语   福柯的身体理论中,人体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中心因素,身体服从于社会强权,成为被规训的权力表征,在特定的环境与文化中以相应姿态出现。在李安的电影中,将身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考察,可以发现身..

感性与性感:存在的身体影像

“青春成长型”实现突围

“青春成长型”实现突围   “青春”是永具魅力的话题,近年来几部记录青春成长的影片以温情的回忆和细腻的体验引发了集体的青春记忆,其中女主人公们或桀骜不驯或温婉可人,比起空洞的貌美炫富更为真实动人。   《山..

新时代消费群体的“致青春”

新时代消费群体的“致青春”   (一)青春消费主体―“80、90后”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中国青春电影也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青春电影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一..

何为“青春’,何为“怀旧”

何为“青春’,何为“怀旧”   追根溯源,青春电影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开始发端的,20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本影评家首次提出[2]。青春是电影艺术在任何时期都要呈现的永恒主题,也是在众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