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电影更注重商业性。因此,为了增加票房收入,最大化电影利润,在电影《匆匆那年》中除了利用“嵌入式”广告以外,还加入了一些娱乐元素,并使用特效以提高影片的观赏性。
(一)嵌入式广告
嵌入式广告是近些年电影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即把产品商标、Logo图等商品信息作为电影情节或对白的一部分嵌入到电影中,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商品信息,从而达到广告的作用。这也是电影除了票房收入之外的另一种直接盈利的方式。在电影《匆匆那年》中也见到了嵌入式广告。比如,林嘉茉在为赵烨订购结婚礼物时,手机屏幕显示的是“苏宁易购”,在接收礼物时包装盒上显示的是“时光快递”,打开以后是一箱“伊利纯牛奶”;赵烨在和十七对白时谈到了“小米凡客”“动感地带”等。
(二)轻松、娱乐化的处理
电影在溜冰及打斗场景、桥下弹吉他唱歌等情节中做了轻松、娱乐化的处理。在陈寻与方茴的恋爱过程中,甚至运用了“避孕套”道具,而网络剧却没有这些情节。之所以电影在情节处理上可以更大胆一些,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的观众是有区别的。电视剧所表现的主要是家庭故事,电视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一种家庭文化。因此,电视剧包括网络剧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因素。而电影对于我国观众来说,是一项相对奢侈的娱乐活动,消费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是带有一定的观影预期来消费电影的。[3]像《匆匆那年》的电影观众主要以80后为主,一般情况下不会带着小孩来全家观赏的。
在影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应该注重原着的思想内涵以及价值观的体现,遵循艺术价值第一位、商业价值第二位的理念,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以及低级趣味而加入过多的低俗、媚俗的元素。在《匆匆那年》的原着中表现了80后大学生对性的观念和态度,描写了校外租房同居、怀孕堕胎、酒店开房等情节,这些很容易触到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性教育问题),在电影中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过分渲染。这样处理和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有关,也避免了流于媚俗的嫌疑。但是影片似乎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做深入挖掘,不能引起人们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深层次思考。
(三)后期特效的使用
为了给观众提供逼真的视听感受,以提高可观赏性,电影《匆匆那年》运用了更多的后期特效。特效的合理利用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向观众呈现出了许多充满年代质感和青春活力的画面。如青春激昂的篮球比赛、北京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前的游行、陈寻与方茴分手时漫天飞雪的校园夜景等。与其他的商业电影相比,《匆匆那年》的特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特效不直观,更多的是渲染一种氛围,注重影片传达的情感本身及年代感的还原,从而达到了“不着痕迹却有情”的效果。[4]
(四)营销模式的创新
从时间上来说,《匆匆那年》上映时间最晚,因此它的票房成功是和小说的畅销以及网络剧的高点击率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小说及网络剧无形中为电影做了宣传。此外,电影本身也依照电影的宣传模式做了精心的策划,比如,剧组人员与观众见面会、点映活动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剧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首次采用了大电影的宣传发行规格模式。首先,是举行了4K高清观影尝鲜会,开启了大电影模式的高规格点映活动,开展了众多80后影星的“匆匆那年青春宣言”;其次,是采用多种渠道宣传影片,综合利用了有线电视、公交、巨幕、院线、商场等不同的方式;再次,在4K制作、百万投入、45分钟周播长剧等方面都颠覆了以往行业的标准,开创了行业先河;最后,采用了饥饿营销的策略,即采用比较流行的周播形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