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关怀是冯小刚商业电影能够成功的又一关键要素。[4]商业电影之所以具有消费价值,是因为它们始终以最广泛的群体为受众目标,以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为核心。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存形式的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每个普通人都要面对和思索的问题。美国好莱坞电影能够长期称霸国际电影市场,不仅在于其强大的物质和技术支撑,还在于其影片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其核心便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肯定。
首先,冯小刚的影片关注的是普通人,书写大时代下的“小情怀”。一方面,他的电影始终着力于表现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境遇,表现人与社会、与自身的种种冲突。如,《集结号》虽然开始以解放战争为大背景,但并没有着力渲染士兵在战场上的英雄壮举,而是讲述了连长谷子地在战后为“失踪”的战友寻回战斗英雄荣誉的曲折经历。影片中战争场面的拍摄固然可圈可点,但真正令观众动容的却是普通小人物的情感线。《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导演以这场震惊中外的自然灾难为背景,但又没有聚焦于地震的残酷和人们的抗震精神,而是以女孩方登内心创伤的修复为线索展开叙事。并且,方登的伤并非因灾害本身导致,而是母亲救弟弟,放弃自己所带来的情感伤害。可见,电影平民化的视角使得冯小刚影片中的人物、情节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关注与认同。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冯小刚的影片总是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反映人们最普遍的生存焦虑和困惑。《甲方乙方》中现代人的精神困顿、《一声叹息》中的家庭伦理、《非诚勿扰》中的婚恋主题、《私人定制》中的生活理想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电影代替大众发出心声,大众则对电影产生认同。
其次,冯小刚的商业电影讲述普通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困惑。这些在令大众感动的同时,也不忘给观众满意的结果。冲突的最后,往往是人与环境、与自身的和解。这种和解具有情感和精神上的抚慰作用,无疑是符合受众审美期待的。如,《天下无贼》中,王薄与王丽之间产生了“偷与不偷”的矛盾,而这一矛盾集中在愚钝淳朴的农民工傻根儿身上时,就变成了“保护还是不保护”的问题。面对盗贼团伙,王薄做出了保护傻根儿的举动,其身份也由一个贼变成了反扒专家。影片结尾,为了保护傻根的辛苦钱,王薄与盗贼团伙的老大黎叔生死相搏,虽然最后王薄殒命,但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保护了傻根儿的钱,更重要的是,他履行了对爱人的承诺。影片结尾,冯小刚借警察之口,表达他对王薄的态度:“等孩子养大了,别瞒着他,他爸爸是什么人跟他实话实说,不丢人。”王薄与王丽已经达成了和解,但斯人已逝,徒留唏嘘。影片虽然是一个悲剧,但其结果无疑也符合观众的审美预期。
电影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消费时代的商品之一,它最为直接的创作目的便是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求和审美渴望,而在被观众所消费的同时,电影又可以被视作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力量来重塑、影响人们的心灵,改变观众的精神世界。冯小刚的电影既是对消费者口味的迎合,也体现了其对消费者的引领。冯小刚对电影叙事的精雕细琢,对人物语言等细节的斟酌推敲,以及其特有的电影美学,无疑是值得中国电影人仔细研究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