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种综合加工而成的视频画面,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
电影是一种综合加工而成的视频画面,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通过视频能够还原真实的世界,宛如身临其境,更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种种情境。通过电影展现出来的青春时代,使观众更能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和内心情感的起伏性。所有的青春电影必定会有唯美的初恋,可是初恋的结果大部分是失败的,青涩的爱情悲剧的形式与结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人类文化心理原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与沈佳宜的爱情悲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郑微、陈孝正和林静的爱情纠葛,《小时代》中各种繁华的恋爱,《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和陈寻,一场又一场的爱情迷宫,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开始怀念自己的青春,疯过、闹过,是一场场青春的洗礼,因为爱情的失败更能深刻地怀念青春的真挚,更能感怀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心理学原型的特点。现代人由于生活的巨大压力,精神上缺乏归属,远离了灵魂的故乡,青春派电影仿佛唤醒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原始的情结,一种难忘的情感经历,一种真正的原始经验,其实这些初恋的主题印证了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画面,它们无数次地重复出现,是人类意识经验的再现,这种心理学模式的原型的奇特之处在于我们在心理上早已认同了这一经验,能更加深刻地解释人类生活中循环往复的爱情的悲哀和快乐。这些青春电影同时将怀旧作为主题,男女生宿舍里的老式架子床,张国荣、王菲、张曼玉、王祖贤的老电影海报,还有男女主人公特殊年代的穿着,海军衫、格子裙等,同时穿插特殊年代发生的一系列国家大事件,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事件,还有奥运申办成功的景象,有了这些事件的铺垫,那些青葱的岁月立马浮现脑海,电影画面的重复交织令观者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这种累计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超越了单独事件的界域,是一种集体的心理事件,代表了一种内在世界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学原型的表现方式。这些青春派电影中的爱情事件触及了每个观者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当集体无意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经验,人们将这种经验用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用电影的方式诉说青春的种种事情,便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菲德莱尔说:“原型是指由观念和感情交织而成的一个模式,在下意识里广泛为人们所理解,却很难用一个抽象的词语来表达……这种复杂的心理情结需要通过某种模式的故事,既体现它又像是在掩盖它的真正的含义。”[3]422青春派电影中无法回避的爱情主题,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敏感,初恋如此美好,可却失败而终,由于失去了美好的初恋,人们心中便永久地怀念,这样的心理感受是每个人在感性与理性、“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中的情感体验。人们对青春派电影中的爱情悲剧的深切感受也是基于人们向往美好、纯洁的爱情,对青春的怀念,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其实这些情感体验都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行为,这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潜意识理解,他们追求美好的东西,纯洁的爱情被现实无情地破坏,“自我”与“超我”的转变,这种情感的历程使人类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这些现象的本身其实具有一种原始的性质,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才唤起了内心深处的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