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波兰斯基来说,其电影中蕴含的浓郁的悲剧意识,并非出于纯粹的艺术偏好。波兰斯基的电影,特别是后期的一些影片,在压抑深沉的悲剧氛围中,导演也不忘让观众看到人性的温暖。人无法摆脱作为个人欲望和环境牺牲品的命运。正如波兰斯基自己所言,电影创作者不需要在一部影片中表明他的道德立场,甚至“必须让好人失败”[3]。这样,才能激起观众对不公秩序的正视和反思。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去主体力量的压迫下,影片中人的主体意识和抗争精神才越显珍贵,也就能越发体现出悲剧精神的崇高。导演以悲剧这一独特的视角去展现其对世界的看法,去探索人性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命的经历有着重要的联系。
波兰斯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他早年在德国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大屠杀中死里逃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生离死别、暴力与死亡的威胁,这些童年所遭受的内心创痛,对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雾都孤儿》《钢琴师》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与导演的生命遭际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小奥利弗与斯皮尔曼都在险恶的环境下求生,没有或丧失了一切社会身份,他们颠沛流离、尊严被剥夺,只为了能生存下去。成年后的波兰斯基也是在不断的旅行和迁徙中度过。他的电影创作和私生活始终饱受争议,风波不断。波兰斯基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很多来自于其生命经历。正是其命运的种种波折,使其生命中充斥着压抑与悲情。这些无疑会投射在其电影创作中。正如波兰斯基在谈及电影创作时曾说的那样:“我为一部在波兰拍摄的影片的主题寻觅了多年。”在拍了处女作《水中刀》将近40年的时间,导演始终希望回到波兰拍一部影片。要拍一部表现他童年时代、战争或战后时期的影片。“这是我感兴趣的, 而且对我来说, 这是最重要的。因为,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年代。”[4]而《钢琴师》正是这样的作品,是波兰斯基对二战时饱受战火侵袭的波兰以及自己童年岁月的纪念。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波兰斯基电影创作中悲剧意识的来源之一。如,影片《第九道门》就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片中人物各种离奇古怪的死亡方式,如同宗教仪式一般。而科索最终走进了第九道门,也走向了基督教信仰的对立面,他成了魔鬼的仆从,波兰斯基借此表达了信仰虔诚的重要性。妻子的死,动摇了波兰斯基曾经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在那段时期的创作,总是充满了阴郁、神秘和黑暗的色彩,这表明了其精神上无所归依的痛苦。而随着《钢琴师》的问世,波兰斯基则走出了生命阴影。片中钢琴师斯皮尔曼的顽强抗争以及其获得的好心人(包括纳粹军官)的帮助,让人们看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对生命之光的礼赞,正是波兰斯基走出生命阴霾的信号。
纵观波兰斯基的电影创作,无论是其黑色电影《水中刀》《荒岛惊魂》《罗斯玛丽的婴儿》等,还是其文学改编作品《苔丝》《麦克白》《雾都孤儿》以及《钢琴师》等,都极为鲜明地表明了波兰斯基的悲剧意识。从这种悲剧意识出发,可以窥知波兰斯基创作的主线,也可以洞悉波兰斯基的创作激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