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波兰斯基来说,其电影中蕴含的浓郁的悲剧意识

对于波兰斯基来说,其电影中蕴含的浓郁的悲剧意识,并非出于纯粹的艺术偏好。波兰斯基的电影,特别是后期的一些影片,在压抑深沉的悲剧氛围中,导演也不忘让观众看到人性的温暖。人无法摆脱作为个人欲望和环境牺牲品的命运。正如波兰斯基自己所言,电影创作者不需要在一部影片中表明他的道德立场,甚至“必须让好人失败”[3]。这样,才能激起观众对不公秩序的正视和反思。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去主体力量的压迫下,影片中人的主体意识和抗争精神才越显珍贵,也就能越发体现出悲剧精神的崇高。导演以悲剧这一独特的视角去展现其对世界的看法,去探索人性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命的经历有着重要的联系。

  波兰斯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他早年在德国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大屠杀中死里逃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生离死别、暴力与死亡的威胁,这些童年所遭受的内心创痛,对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雾都孤儿》《钢琴师》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与导演的生命遭际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小奥利弗与斯皮尔曼都在险恶的环境下求生,没有或丧失了一切社会身份,他们颠沛流离、尊严被剥夺,只为了能生存下去。成年后的波兰斯基也是在不断的旅行和迁徙中度过。他的电影创作和私生活始终饱受争议,风波不断。波兰斯基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很多来自于其生命经历。正是其命运的种种波折,使其生命中充斥着压抑与悲情。这些无疑会投射在其电影创作中。正如波兰斯基在谈及电影创作时曾说的那样:“我为一部在波兰拍摄的影片的主题寻觅了多年。”在拍了处女作《水中刀》将近40年的时间,导演始终希望回到波兰拍一部影片。要拍一部表现他童年时代、战争或战后时期的影片。“这是我感兴趣的, 而且对我来说, 这是最重要的。因为,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年代。”[4]而《钢琴师》正是这样的作品,是波兰斯基对二战时饱受战火侵袭的波兰以及自己童年岁月的纪念。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波兰斯基电影创作中悲剧意识的来源之一。如,影片《第九道门》就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片中人物各种离奇古怪的死亡方式,如同宗教仪式一般。而科索最终走进了第九道门,也走向了基督教信仰的对立面,他成了魔鬼的仆从,波兰斯基借此表达了信仰虔诚的重要性。妻子的死,动摇了波兰斯基曾经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在那段时期的创作,总是充满了阴郁、神秘和黑暗的色彩,这表明了其精神上无所归依的痛苦。而随着《钢琴师》的问世,波兰斯基则走出了生命阴影。片中钢琴师斯皮尔曼的顽强抗争以及其获得的好心人(包括纳粹军官)的帮助,让人们看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对生命之光的礼赞,正是波兰斯基走出生命阴霾的信号。

  纵观波兰斯基的电影创作,无论是其黑色电影《水中刀》《荒岛惊魂》《罗斯玛丽的婴儿》等,还是其文学改编作品《苔丝》《麦克白》《雾都孤儿》以及《钢琴师》等,都极为鲜明地表明了波兰斯基的悲剧意识。从这种悲剧意识出发,可以窥知波兰斯基创作的主线,也可以洞悉波兰斯基的创作激情。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女性觉醒意识的表达

女性觉醒意识的表达   关于所谓的女性意识,就是指从女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体察生活中的一切。作为社会中独立存在主体的女性,必须去打破千百年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冲破由男性构筑的围墙,去更多的关注生自身的生存状态,自..

《女人四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形式

《女人四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形式   透过许鞍华的镜头,我们能够发现她镜头下的主人公拥有女性另外一个与之前不同的位置与空间。她的经典作品《女人四十》中,电影的全篇几乎都在诠释一点。身为家庭主妇的孙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