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也是国人引以为荣的优良品质。电影中,大同夫妇在获得成功之后将远在千里之外北京的父亲接到美国照顾就是这种品质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其意思是说儿女应当尽力陪在父母身边照顾老人,直到老人终老才可以出外打拼,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尊老”的重视程度。当然,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似乎“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很难得到完全的贯彻实现。很多子女为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踏上打拼之路。然而,在他们心里总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等有朝一日获得成功时,一定会将父母接到身边享福,这也正是电影中身处美国的大同夫妇选择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的文化根源。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子女虽然也同样“尊老”,但子女与父母之间更像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在西方国家,子女多会选择在18岁之后离开父母的照顾独立生活,而父母也愿意接受让孩子单独出去闯闯的想法,我们更是很少会看到在西方国家中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家的团圆、整齐,一家人要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家和万事兴,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体,个人的发展,独立自主,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间。
又如,电影中大同为了不影响父亲申请绿卡,选择自己承担刮痧的责任。看似“尊老”之举却让很多西方人感到不解。事实上,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先为人后为己,凡事应先为别人着想,更不要说是自己的父亲。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先有父母才会有子女,所以子女为了父亲牺牲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情要大于法。然而,在西方的文化理念中,法律的严肃公正要远大于人情。西方人追求的是事实的真相,强调谁的责任就应该由谁来承担,看似有些无情,但却体现了法律的公义。这一情一法的“尊老”纠结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中西方因“尊老”而产生的文化冲突还体现在电影的后半段。在大同送父亲回国的机场,父亲拿着孙子的照片恋恋不舍,大同看到父亲对孙子的思念而深感内疚。此刻的“尊老”之心让他不顾违法的严重后果,跑到儿童福利中心把儿子“偷”了出来,情又一次战胜了法。爷爷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孙子,儿子满足了老父亲最后的心愿,大同因为“尊老”而感到骄傲。带着儿子返途时追赶的警车,不但显示了大同“尊老”行为的严重结果,同时鸣响的警笛也在提醒着观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剧烈碰撞。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