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出现在20世纪早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达到发展顶峰

神话原型批评出现在20世纪早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达到发展顶峰,是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很具影响力的批评流派,曾被美国文学理论学家韦勒克誉为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的国际性文学批评[1]。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浦?弗莱是神话批评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批评的解剖》被誉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圣经”。他的神话原型批评深受两大理论的影响:一是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二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弗雷泽把神话起源归于对植物和自然界季节循环变化的客观现象比喻的原因;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超越个人的“种族记忆”,它是人类积累的无数同类经验代代相传,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是某种心理气质遗传的形式。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反复显现在某些意象,故事和想象之中的“原始意象”,被称为“原型”[2]。在这两大学说影响下,弗莱建立了他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批评的解剖》中,他打破了神话原型的局限,认为原型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或“联想群”,是在“文学中反复使用的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3]。

为您推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然而,马克的“哈姆雷特”式形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被导演赋予了创造性新意。在对哈姆雷特的超越中,马克的形象彰显了人文主义者的成长新貌。而幕后的神秘人则被塑造为甚..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张艺谋,陈凯歌及“第五代”电影在西方电影节所取得的荣誉,无疑是一个“光荣”与“胜利”。把在国际上获奖视为民族荣誉的象征,把西方电影节的评判设定为全世界..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显现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处于一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在经历着高速的增长。这为中国带来了前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总体状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总体状况   整体而言,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基本摆脱了休闲地位,塑造出一批反映社会现实且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角色。此时的中国电影已逐渐站在社会改造的前沿位置,从二十年代电影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