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单调、深度消失、个性却又逐渐泯灭的历史”,甚至说“就拿广为人知的《闪闪的红星》来说,阶级斗争的负荷,成人化的政治观念以及超年龄的政治觉悟,都给小英雄潘东子的形象塑造带来了致命的伤害”[1]。其实,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深度,但都是一些妄评,脱离了历史的具体文化语境。谁能否定《闪闪的红星》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谁能否定《闪闪的红星》里面充满了丰富的人性人情?《闪闪的红星》是至今中国放映场次最多的儿童电影之一,是最伟大的红色经典中经典作品。“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我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赣南层峦叠嶂的山岭上,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盛开着,一曲悠扬高亢的山歌,飘荡在山谷里。那是潘冬子的母亲,一个被地主土豪活活烧死的红军妻子生前唱着的歌曲,一支渴盼亲人早日归来的心灵之歌,这支曲子至今还被无数歌手以现代的演绎方式演唱着。这么一部充满动人的人情气息的电影,怎么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人性缺失”的作品呢?
什么是儿童影片?儿童电影究竟是“for the children”(为儿童)还是“about the children”(关于儿童)?儿童片主体上应该是那些拍摄给儿童观赏的电影,必须满足儿童心理,儿童审美情趣及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影片。儿童影片的主题非常简单,就是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勇敢与懦夫、机智与愚笨的正反“二元”化思维,充满快乐向上的情趣与风格。如果以成人的,特别是今天和平时代的“伪人性”和复杂的人性层面,去要求历史形态的儿童影片,甚至上升到一种哲理层面的高度,那么,这些电影还是“儿童故事片”吗?很多观众记得电影《芙蓉镇》,这部影片更是导演谢晋最具有思想力度与艺术张力的得意杰作。可是,谁能够记得谢晋导演在1979年拍摄了一部儿童电影《啊!摇篮》?谢晋站在人文关怀立场上、重新反思战争中儿童命运,是具有“反思性”的深刻作品,注重作品思想内涵的开掘和哲理意义的表达,关注人性本质。这部具有深度意义的“儿童片”已经失去了“儿童性”的审美心理,变成了成人视角的“成人性”儿童片,最终被历史所淹没。某些导演总是将成人的深奥、复杂,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个人的特殊成长经历,强行灌输在其拍摄的儿童影片中,甚至以自己成人审美经验抹杀那些历史形态的儿童红色经典影片,最终其影片成了库房里封存的“资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