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平民电影 数字化时代手机、数码相机普及率较高,影像拍摄操作简单,影像的制作和编排以及输出端口门槛低,这是电影语言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成为大众表达工具的前提。另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对个体的精神、情感诉求的满足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微电影发展的人文基础。微电影创作者有专业人士,更多的则是非专业人士,拍摄动机各异,题材自由、开放,制作个性化强,人情味浓。随着影像数字化、DV技术和影像解码技术的发展,电影从高高在上的仪式化体验变成室内的日常生活体验平民电影表现的是百姓的故事,那么有百姓来拍摄是最合适不过的。筷子兄弟,不算是完全的和媒体这个行业脱钩的人,他们也不是专业的电影人。但是他们拍摄的作品却得到了电影人的认可,特别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正如筷子兄弟的其中一人导演肖央说:“我们的作品还是依然坚持来源于生活,反映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可能没有大场面的震撼,但是总有一处情节能扎进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筷子兄弟的电影是一种“擅长使用病毒式的”自身带入方式,将一种情绪带到你的内心深处。同样是平民化的创作的,但是他们的作品相对于贾樟柯的作品显得更加的贴心,更加的正面。如果说贾樟柯的作品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世界上每一个真实的角落,毫不留情。那么筷子兄弟的作品就是在镜子外面装了一片毛玻璃,从镜子中你可以看到世界的现实,但是同时又觉得这样的世界很美好,很温馨,就连苦难也变得可爱。筷子兄弟《父亲》与很多同题材的电影相比,每一个细节都很平民化的,仿佛拍的是每个观众自己的生活,这让观众自发的陷入自身的回忆和感动中。
2010年筷子兄弟的作品《老男孩》在网上一出现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男孩》表现出80一代对青春逝去的伤怀,以及他们心中关于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纠结,触动了当代年轻人最柔软的心弦,赢得了一边倒的好评局面。斩获无数短片及传媒奖项。在电影《老男孩》中筷子兄弟采用的也是非职业化的演员来扮演,他们虽然也没有通过专业的表演培训,但是较比贾樟柯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被现代人接受,他们的表现来源于生活,特别是作为80后的他们更加理解现在的生活。这里导演无需同演员做过多的交流和专业的指导。因为片里片外他们扮演就是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人。这样反而留给演员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很多时候只向演员交代“表演的基本要求”和“情节的走向”,甚至具体台词在实拍时让演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剧情的需要进行创作。《老男孩》是微电影时代的里程碑,片尾曲《老男孩》更成为时代金曲。
筷子兄弟的作品《父亲》与很多同题材的电影相比,每一个细节都是平民化的,仿佛拍的是每个观众自己的生活,这让观众自发地陷入自身的回忆和感动中。《父亲》中有趣的细节把握。在如今社会、工作压力很大的生活中,老百姓很难坚持观看完一部只有感动,没有搞笑的电影。“筷子兄弟”一如既往的“笑中带泪”风格,正满足了观众的胃口。电影中这回启用了专业的演员霍思燕来出演主角,但是这并没有因为星光的璀璨而使得这部影片脱离了平民化。其实专业演员也是百姓中的一员,他们虽然受过专业的训练,的那是他们的表演也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要在表现题材和真我的表演,这种平民化的影片观众一样愿意买单。电影播出之后,很多网友把个人签名都改成了“你几个意思啊?”“叔叔,我是来复习功课的。”这些片中的搞笑台词。甚至还有网友开始分析和讨论那个年代肖央喝的酸奶是什么牌子之类的搞笑问题。网友的改变无疑说明了《父亲》在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一直以来,国内电影的市场票房以及好评率,和纯粹的正面题材仿佛天平的两端,往往很难调和,无法达到双赢。而在2011年的冬天,“筷子兄弟”却用一个讲述亲情、推崇感恩的纯正面题材影片打破了这个僵局,不但点击如潮,更收获了无数的好评。“到1周的时间,电影《父亲》的网上就突破了1 000万,按最保守的估计这相当于1 000万观影人次,如果换算成电影票房,按中国平均票价40元计算,将高达4亿。”[3]从影响力来讲,《父亲》不输于任何大品牌大制作,从性价比来讲,电影《父亲》无疑是大赢家。而且从电影对人们的影响力来看,也许许多年以后你记不得加勒比海盗的海战景象,但是一提到《父亲》一定会有一股暖流在心中隐隐一现。
其实平民电影可以是专业的,平民电影也可以是百姓的,平民电影可以是现实的,平民电影也可以是温情的。其实这也符合生活最原始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论你看到了哪一面,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这些都是没有严格定义的。但是有一条是放任四海皆准的――无论怎样,最人性的,最能触动的人们心中真情的作品,才是最能得到观众认可的,才是最平民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