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精神之中,关注人性之善,弘扬人性之善始终是题中之意。而人性善是与人性恶相对立,并互为映衬的。精神分析学家,《恶的本质》作者埃里克?弗洛姆认为:“恶是深刻的人性……恶是人在逃避他的人道重负的悲剧性的企图中失去自己。”[3]里恩对于人性之恶并非没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但是他对于人们所流露出的种种恶依然采取的是较为宽容的态度,而对于人性之善,里恩则更是采取了放大式的渲染方式。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里恩在主人公劳伦斯的身上寄寓了诸多人性之美,如博爱的情怀、坚毅过人的品格、无私的节操等。劳伦斯在初登场时实际上与同行的其他英国军官并没有区别,但是他敢于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训斥不讲理的阿里,愿意在阿拉伯人没有喝水的时候自己也忍着不喝。尽管他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小军官,但是他却愿意带领阿拉伯人民去收复那些为殖民者霸占已久的土地,尽管他自己也无法预料自己的归宿何在,知道自己很有可能也陷入被人摆布的命运之中。 劳伦斯本人也是一个善于挖掘人性善一面的人物,在与阿拉伯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劳伦斯发现当地人粗鲁、野蛮和愚昧的一面,阿拉伯人也对他有着很深的疑惧心理,但这并不能阻碍劳伦斯发现了当地人的朴实、勇敢和善良,同时阿拉伯人的桀骜难驯也为劳伦斯所赞赏。因此他换上阿拉伯人宽大的衣服,遮掩住自己白人的体貌,立誓将自己融入广阔的沙漠之中,和阿拉伯人一起奋战到底。在电影的最后,尽管劳伦斯多次在战争上取胜,但是他却成为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在英国与阿拉伯进行谈判后成为一名弃子。电影有意表现了他毫无风光和荣耀可言的死亡,即驾驶着摩托车走在一条狭长的公路上,然而随着摩托车飞出路面,劳伦斯的眼镜也飞了出来,飘飘荡荡地挂在树梢上,他的一生也是逼仄、飘摇的,里恩以这样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劳伦斯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让人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而这只能让人们对劳伦斯这位悲情英雄更加充满同情。因为正是这样一位小人物,却敢于在英帝国的殖民时代站出来,与自己的母国作对而为异族人争取自由,最终影响了时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