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剥夺贞德的黑衣人思想,乍看合理,事实上却充满了谬误与矛盾。我们共同面对的一个时代问题是『修行主义的谬误』,正时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要确认贞德是不是上帝的使者,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居然是在一个可笑的伪神圣仪式确认她是无瑕的处女。所以如果贞德是『圣』的,就不应该『曾经』想杀人;如果贞德是『圣』的,就不应该心中有复仇的念头......
世界上永远没有完美的人,期待改革不完美的社会之改革者是完美的个人,正是严重犯了『修行主义的谬误』。
早在圣经旧约时代便记载着,伟大的犹太国大卫王,不但是妓女喇合的后代,自己也是谋杀人夫抢掳人妻的淫棍;这种家谱甚至传到救世主耶稣基督,衪一样是妓女的后代;圣经一点也没有为了大卫的『圣』或耶稣的『圣』而避谈他们家世或人格的丑陋,这就表明了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反对修行主义的信仰。
[1][2]下一页
为您推荐
好莱坞电影中伦理思想的表达方式
(一)在叙事中阐明伦理
在好莱坞的大多数叙事模板里,一般都是靠电影中的主人公来引领故事的发展方向。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一般都是性格独特和欲望强烈的人,因为强烈的欲望十分契合..
微电影的社会价值:思想性
埃德加?莫兰认为,“电影艺术能促使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和对想象的现实加以思考”。[3]在当前消费主义语境下,电影的娱乐性和消遣性被强化,而忽视了对其主题思想的开掘。微电影形态的存在,为思想..
电影借力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
电影是源于编剧对生活或文学作品的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根据生活素材及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构思出人物和故事情节,组织成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文学作品相应的艺术..
电影改编赋予文学经典新的思想精神
《野性的呼唤》是1903年作家杰克?伦敦发表的经典小说,小说中描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小生活富足,久经贵族气息的渲染,是一只“具有文化气息的狗”,但是一场“淘金热”彻底改变..
人物身份设置为套层叙事结构的发生提供合理性
不论是电影《如果爱》,或是之后出现的《阮玲玉》,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男女主角的职业定位都和演员有关,因为演员的身份设定,为故事的发生,以及套层叙事结构所表..
不能以戏谑轻狂的伪后现代消解思想性儿童电影
我们在肯定历史形态的优秀儿童电影的时候,应该看到当今一些儿童电影的编导非常“时髦”,以一种毫不负责的态度消解历史,消解意义,消解政治,消解一切可以消解的思想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