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介绍】:
1966 黑白片 9本
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海·哈卡尼 编剧:比塔卡·舒列伊曼(根据本人创作的话剧剧本《渔人之家》改编) 摄影:帕·米尔卡尼 主要演员:纳·路嘎(饰姚奴兹) 克·斯巴依伏格里(饰赛里姆) 阿·舒克(饰迪尼) 德·彼嘎尼(饰彼特里) 维·富尔其乌(饰维希普)依·卡德里阿(饰马里克) 拉·纳德列尼卡(饰乔治)
【剧情简介】:
一个暴风雨的夜晚,老渔民姚奴兹带着小儿子在亚得里亚海上撒网。
家里,他的老伴非常担心。一方面海上有暴风雨,另一方面自从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后,人们常遭到法西斯残害。
二战时期,意大利占领下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都悄悄参加或暗地帮助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游击队。
姚奴兹的二儿子迪尼便是游击队的领导人,他们已经搞到了一部手摇印刷机,但是那东西解决不了大量印传单的需要,他们又偷袭了印刷所,抢到了一台大型印刷机,大量印起传单来。
姚奴兹的三儿子彼特里是个医生,经常帮助二哥迪尼的游击队活动,随时把传单散发给各家各户,又常通过给女游击队员施帕莉莎的母亲治病打针的机会把药品和传单转送给游击队,就这样,反法西斯活动在形似平静的亚得里亚海边小城里活跃地进行着。
姚奴兹的大儿子赛里姆和他的弟弟们完全不同,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常在酒馆里喝得醉醺醺的,和些不务正业的人甚至警察特务鬼混,他曾说:“打鱼这个倒霉的行当,连根上吊绳都买不起。”姚奴兹催他找个正当活干,他全当耳旁风。一次,他跟着父亲出海,和二弟迪尼发生了争执,迪尼劝他“得清醒清醒了”。
希望他和大家一起打击法西斯。
他嘲讽迪尼说:“你们那伙人连饭都吃不饱,还想去打意大利人呐。”他说他既不要法西斯,也不要共产主义,只要他自己的利益。父亲姚奴兹批评他“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想国家利益”,训诫他:“你可以不爱我,不爱为你吃尽苦头的妈妈,可是你要爱祖国,爱阿尔巴尼亚。
”
游击队抢走了印刷机,到处散发传单,闹得意大利法西斯惊恐不安。伪警察局长骂部下无用。
特务勃鲁诺向局长推荐赛里姆,说他可以帮忙搞出一批共产党。
他找到赛里姆,说给他找了一份当邮差的工作,每月工薪20列克。
赛里姆不敢相信有这大数目工资的邮差,勃鲁诺也说工资是不少,但他除了从邮局会计那儿领5个列克外,其余15列克,由他亲自按期预支给他。只是他们两人之间要单线联系,又对他转达了乔瓦尼中尉的话,说以前他借乔瓦尼的钱不用还了,就算他曾经送过的两份情报的报酬好了。
赛里姆高兴地答应了,并提出要求:以后每月除了工资而外,送一次情报,得拿一次的报酬。勃鲁诺也同意了,要他在合同上签了字。
赛里姆开始盯梢迪尼和游击队员们的活动。
一天,游击队员马里克带着传单来找迪尼,迪尼不在家。迪尼的母亲叫他把东西留下,等迪尼回来给他。马里克还有别的话要跟迪尼说,便带着传单走了。
这些情景,被赛里姆从镜子里看到了,他跟踪马里克,直到游击队员施帕莉莎的家门外。他打电话报告了警察局,警察赶到施帕莉莎家,搜出了传单,抓走了施帕莉莎。严刑审问她,问传单在哪儿印的?游击队有哪些人?领导人是谁?施帕莉莎始终未泄露一点游击队的秘密。
一天,马里克向迪尼报告说法西斯分子突然闯进了他家,他好不容易才逃出来。他怀疑有人暗中盯上他们了,建议马上通知队员乔治,因为他那儿还有一部分器材没转移出去。迪尼派他小弟弟维希普去给乔治送信。
不料被暗中盯梢的赛里姆和勃鲁诺看到了,他们拿到了维希普塞进一所木屋里的纸条,上面写着:“今晚9点在教堂开会。”他们报告了警察局长,警察局长下令,在教堂周围设伏包围,要把游击队员一网打尽。
当晚,迪尼吃过饭要到教堂去开会,赛里姆冷声冷气阻拦他:“今晚别去参加活动了,否则会倒霉,有人盯梢你们了。”迪尼惊问他怎么知道的?赛里姆说反正他知道,他看见了。
迪尼不能抛弃处于危险的队员们,仍旧要走,赛里姆又以大哥的口气告诫他:“不能到教堂去开会!那些人跑不了啦!”这一来,迪尼彻底明白他的身份了,怒骂他无耻,打了他一耳光,赛里姆岂能忍受弟弟打?两人厮打起来。赛里姆还边打边叫:“你想去通风报信?办不到!他们跑不了啦!”
在教堂外,游击队员遭遇了敌人埋伏,马里克负了伤,彼特里和维希普把他扶回自己家来施行急救,老父亲姚奴兹也来帮忙。
正在这时赛里姆出现在家门外,向屋里张望了一下,问了一声“迪尼回来没有”便走了。维希普叫爸爸把马里克藏起来,门外突然来了警察和意大利兵,敲门呼叫。姚奴兹吩咐孩子们,由他去缠住敌人,争取时间,孩子们安藏好马里克。话音未落,乔瓦尼中尉领着意大利兵闯进门来,明白地说这里窝藏着一个受伤的共产党员,叫马里克,情报绝对可靠。
他们逐房间搜查,有个警察报告说他发现屋里有个头缠绷带的青年。姚奴兹推说没有,并挺身阻拦他们进屋搜查。正危急时,彼特里头上缠着绷带,走出屋门来,对姚奴兹说:“船长,共产党人是不会投降的,不过我要是不出来,他们就要抓你们了。”他替代马里克被抓走了,临走前又叮嘱父亲“要坚强一些”。
地下党决定惩处特务分子,迪尼带人处决了勃鲁诺,又赶回家要亲自处决赛里姆。但家中除了小弟弟维希普躺在床上因病高烧外,没有别的人。维希普告诉他:父亲打鱼去了,母亲买药去了,赛里姆自从出事以后再也不敢跨进家门了。这时,姚奴兹因海岸被封锁,不得出海,回来了。
他告诉迪尼:妈妈很忧虑,因为彼特里将被押解到意大利去。
游击队员们得知法西斯要把抓去的人押解到意大利去监禁,纷纷表示“要坚决粉碎他们这一罪恶阴谋。”得到消息的警察局长狂叫:“我们今晚就把人押走。”
姚奴兹从老弟兄沙卓那里得到消息说法西斯当晚要用卡车把被捕的人送到塞克湾,在那里上船,送到意大利。游击队员们紧急研究如何解救这些同志。有的主张立即袭击监狱,有的主张半路上打汽车,有的主张到塞克湾去劫船。姚奴兹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知道敌人走这条路线,要经过一座老桥。迪尼在众多意见中考虑:营救过程中不能让被捕的同志们受到伤亡,游击队最好在敌人到达老桥前赶去设好埋伏,作好炸桥准备。
待敌人一到,把桥炸掉,消灭敌人,救出同志。
但是从路程计算,如果乘车去,显然不能在敌人到达前赶到。姚奴兹老人说可以从海上直接插到老桥去,并提出要求,他要亲自划船去送游击队员们,他兴奋地说:“我等了很久了,小伙子们,快行动吧!”
从海上直接插到老桥,虽然距离近,却有遭遇敌人巡逻舰艇的危险。姚奴兹老人熟悉海岸地形,小心的掌着舵,使满载游击队员的小船躲过了敌人的巡逻舰,终于超先敌人到达了老桥,设下了埋伏。
待在前面开路的乔瓦尼和赛里姆坐的汽车一到,老桥便被炸塌了,乔瓦尼和赛里姆连同轿车一起跌入深渊。游击队员们经过一场和意大利兵的激战,安全地救出了全部被捕的游击队员。
同志们胜利会师,战斗的行列继续前进。。
【鉴赏】:
影片剧本是舒·比塔卡根据其创作的话剧《渔人之家》改编的。
姚奴兹一家人,除了老大赛里姆,其余的父子弟兄是个反法西斯行动的群体。可以说,这个群体,是40年代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缩影。姚奴兹较之其他人,在许多场景,语言不多,开始时,像个不大关心周围事物的老人。对自己的儿子,也只是不动声色的观察,慈父式的规劝和训诫。
多数情况下,导演用特写镜头,传达他内心的感情变化。如全家吃晚饭的一场,赛里姆说他‘看见那些咸鱼块就腻味’,姚奴兹没有批评他。
在眉梢的颤动间,观众可以看到他一方面对儿子嫌弃生活贫困的抱怨生气,同时在这一刹那间,也看到他为生活的艰难、有愧于作为人父的酸楚。只有在领着儿子们出海一场里,当迪尼和赛里姆公开争执时,他才明白地教训赛里姆:“你可以不爱我,不爱为你吃尽苦头的妈妈,可你要爱阿尔巴尼亚,要爱祖国。”短短的几句话,展示出了他内心对祖国的爱是何等深沉。
正因为他有这种深沉的爱,当彼特里替代马里克被捕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才能够快速地接受儿子发出的信息,临场镇静处置,不露一点破绽,默默地送走儿子。正因为他有这种深沉的爱,才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上把游击队员们送到老桥去。在老桥战斗里,解救者和被解救者中都有他的儿子,从这一点说,这位老人具有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代表性。
当然,还有一个出卖祖国的叛徒也是他的儿子。这就更加强了他的代表性的立体化。姚奴兹是个较难掌握的角色,作为父亲,他对大儿子赛里姆,不能不存在希望。但是赛里姆的表现,又使他无可奈何。
他曾对赛里姆进行过父亲式的规劝和训诫,但是赛里姆根本听不进耳朵里去。由于他对赛里姆缺乏信心,对他的活动缺少留意,所以赛里姆已成了叛徒,他还懵然不知。
当彼特里代替马里克被法西斯抓走时,父子间眉目交流的瞬间,他对事情发展的意外、对彼特里英雄行为的赞赏、对心爱的儿子被捕及其未来的担忧统统集中在那眉尖的跳动上,无言胜有声。到后来,他争取给迪克等游击队从海上带路时,表情态度,早不把赛里姆当作自己的儿子了。
有了争取带路这一行动,观众也由之明白了。演员纳·路嘎对这一角色的掌握,使他在影坛获得声誉。
彼特里在全片的具体活动比较多,这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是个医生,职业活动地区广,能够广泛地接触人,也就为他帮助游击队的活动具备了方便条件。
他有随时进入某一户人家的可能,也有随时出现在某一地区的可能,敌人难以注意到他。他替代马里克被捕的一场,戏剧效果出人意外,但是合情合理。即使单纯从医生的角度设想,他也不会把受伤的马里克交给法西斯,何况马里克是他的一位游击队战友。
在这场戏里,编导恰如其分地掌握着悬念的功能,没有过多地去追求玩弄悬念的效果。
赛里姆是个多色彩的角色。他出卖游击队员,包括自己的弟弟,是个死有余辜的罪人,但是在特定时刻,特定场合,他的感情,也有着微妙的变化和不同。
迪尼要到教堂去开会前,弟兄俩在家里打起来的一场就说明这一点。起先,他阻拦迪尼不要到教堂去开会,继之不让迪尼出门,并且告诉迪尼“那些人跑不了啦”。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必要告诉迪尼这样一句话呢?显然,在阻止迪尼前去开会这点上,他仍然有当哥哥的同胞手足之情,他不愿迪尼和别的游击队员一样遭捕,有要保护弟弟的感情成分。他希望,当天晚上,迪尼不被捕,游击队则被一网打尽,他便可以在法西斯面前邀功。
只有在弟兄俩打起来之后,他才说出了怕迪尼去报信的话,那是因为警察要到教堂去捕游击队的消息是他告诉迪尼的。一旦迪尼去报了信,游击队员们转移了,他将在法西斯面前落个谎报的罪名,甚至可能从他身上追查泄密线索,那样,将给他带来可怕后果。
退一步说,纵使他不让迪尼外出完全是为了封锁消息,达到让警察全捕了游击队员们的目的,至少也没有迹象说明他要把迪尼也出卖给警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影片演员在分寸掌握上相当成功。
本片导演海塞恩·哈卡尼是阿尔巴尼亚老一代的电影艺术家。
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建立初期,为准备拍摄表现民族解放斗争史的影片,成立了两个创作组,其成员由六名有声望、有经验的作家和导演组成,哈卡尼是六人之一。
1957年,他拍摄了短故事片《她的孩子们》。1961年,拍摄了《她们也在战斗》,描述地拉那贫民区儿童团员们在游击队领导下抗击法西斯的故事。1964年拍摄的《我们的土地》表现解放初期农村富农拉拢贫农青年破坏土地改革,经工作队教育,青年幡然悔悟,积极向富农斗争的故事。1969年拍摄的《地下游击队》,表现阿尔巴尼亚地下游击队识破了混入内部的特务分子,协助被囚的同志越狱、活捉了法西斯头目的故事。
本片是他执导的优秀影片之一。
本片编剧皮塔卡·舒列伊曼1944年开始从事话剧创作,着有《斯坎代尔贝格》(被改编为电影故事片《阿尔巴尼亚的伟大战士斯坎代尔贝格》)(中国译名《伟大战士》),《妇女平权》、《做官的人》、《穿围裙的人》、《里纳斯的英雄》等。本片是根据其话剧台本《渔人之家》改编。《渔人之家》曾获阿尔巴尼亚国家奖金,是阿尔巴尼亚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也曾在我国数十个省市的话剧院相继上演,是我国上演外国剧目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
。
《海岸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