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介绍】:
1959 黑白片 93分钟
法国阿里阿纳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克洛德·夏布罗尔 摄影:亨利·德卡 主要演员:钱拉·布林(饰塞尔日) 让一克洛德·布里阿莱(饰瓦扬) 米歇尔·梅里兹(饰伊风纳) 蓓尔纳台特·拉芬(饰玛丽)
【剧情简介】:
50年代初中期。
法国偏僻省份的一个村镇。
一辆长途汽车正沿着山路在前进。
青年弗朗索阿·瓦扬坐在车内,随意地阅读报刊。读毕,他收起报刊,放入上衣口袋内,隔着玻璃眺望田野景色。已是秋天,农村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冷落之感。
长途客车驶进村中的中心广场,这里也是冷冷清清,只有一个老年妇女对进入广场的汽车露出笑容,向瓦扬招手,表示欢迎。
瓦扬轻快地下车,亲吻老人,然后向一些熟人点头致意。这里原是他的家乡,成年后他才去了巴黎,最近他患重病,病愈后,便想回乡休养一段时间。由于家中已无亲属,他便请一个熟人领他到村里的旅馆兼饭厅下榻。
瓦扬偶然遇到他往日的好友塞尔日,这位当年潇洒、健美,曾拥有“漂亮的塞尔日”外号的青年如今竟变得苍老不堪,且行为粗鲁。瓦扬和塞尔日淡淡拥抱后便分手。当他问及塞尔日变化的原因时,熟人只是告诉他,塞尔日已同伊风纳结了婚,但关系并不融洽,至于其他,熟人也说不清,只是说村中的熟人已见惯像塞尔日那样的青年人了。
瓦扬靠近旅馆的窗户看到塞尔日正来到这家旅馆的酒柜,同一个老人、玛丽的养父在独饮。瓦扬发现塞尔日狂饮到酩酊大醉才离去,而他的酒友则是由玛丽用小车拉回家的。瓦扬暗暗自语:他要帮助塞尔日摆脱现状并要塞尔日自己讲述变化的原因。
清晨,他根据旅馆女主人的指点,来到一座破旧的房屋中寻找塞尔日,但塞尔日还在睡觉,只有怀孕的伊风纳冷淡地接待了他。
伊风纳告诉瓦扬:塞尔日常常是烂醉如泥,也经常睡在车库不归。瓦扬没有想到,塞尔日醒后,竟不吃早餐,空肚要了一瓶酒就出车去了,他对瓦扬的来访很冷淡,只是请他喝伊风纳原为自己准备的咖啡。
瓦扬急忙赶出门去喊准备出车的塞尔日,但塞尔日根本不理他,并且开着快车离去,几乎撞倒正在路旁与玛丽讲话的瓦扬。瓦扬注意到了玛丽与塞尔日的关系。
玛丽要瓦扬随她回家,因为她家中没有人,仅有养父,而养父也从不吐露她的真实身世。究竟是怎么回事?她一直茫然。但瓦扬发现,她很热情,两年前,就开始同其他男人交往了。
瓦扬怀疑玛丽的这位养父同玛丽本人的关系。
一天他去看玛丽,发现他正从玛丽的房中出来。他便追了上去,在墓地揍了他一顿;这惊动了村里的居民。
但瓦扬却认为,他本人是在维护道德法规。
一日,村里举行舞会,塞尔日也参加了。瓦扬原不想下楼去助兴,但看到村中居民都在参加这难得的文娱活动,便来到人群中。他发现塞尔日竟不顾怀孕的伊风纳,而同玛丽跳舞、饮酒。他便指责塞尔日。但伊风纳却不愉快地独自离去。
塞尔日便将瓦扬拉到房外,痛打了他一顿,似在教训他。
农村神父来旅馆探望他认识的瓦扬。
他真诚地劝说瓦扬及早离开小村回城。他误认为瓦扬和塞尔日是为争夺一个女人而彼此不和。
但瓦扬告诉神父,他不愿离去,他要留下,“具体做点什么”来帮助塞尔日。神父告诉他,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如此,“不知该干什么。”瓦扬似乎领悟到神父并不理解村里人、与村里人格格不入的原因。
一日,瓦扬偶然同正在树林里拾枯枝的伊风纳相遇。瓦扬前去帮助,并了解到伊风纳原担心他是来劝说塞尔日同她离异的,她说其实她同塞尔日一直相爱,而且期待着他回家等待自己生产。
深夜,瓦扬被村人的呼唤声惊醒。
他获悉伊风纳临产,但塞尔日却不在家。瓦扬急忙穿衣,冒着大雪、寒风,前去塞尔日家。
他安慰伊风纳并请了一个老妇前来照看她,自己则去请医生并寻找塞尔日。
农村医生正在玛丽家为她的养父看病,表示他不能置这位老年病人于不顾而去接生。
瓦扬劝说无效,但养父这时却主动要医生不必担心自己而应去照看产妇。
瓦扬踏着厚雪,终于在一个无人注意的地方,找到了醉卧不醒的塞尔日。
瓦扬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吃力地把塞尔日拖回家。到家后,他用积雪揉搓着塞尔日让他苏醒。这时,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也在深夜中唤醒了塞尔日。塞尔日笑了,这是他第一次笑,好像他看到了崭新的未来一样。
这时,瓦扬却靠着大门,慢慢地倒了下去,他轻声地说:“我累垮了,我要睡觉。”也许这句话意味着他内心中出现了某种变化而流露出的欢乐情绪。。【鉴赏】:
《漂亮的塞尔日》摄于1959年,影片标志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诞生,具有一定的表征意义。
战后的法国影片尤其是所谓的“优质影片”中,几乎都可以发现影片作者更多注重于电影技巧和手法的准确运用,镜头连接顺序的合理,画面构图的优美流畅,而不太强调影片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因而在这段时期中,法国影片虽以高超的制作质量引人注目,却很少在影片内容方面出现以其强烈的社会性撼人心魄之作。
在当时法国的一些年轻、激进的电影评论家对法国影片“保守”、“僵化”的一片指责声中,《漂亮的塞尔日》一问世就受到人们注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影片并没有表现出一个激烈宏伟的社会主题,也没有提出任何足以引人注视的社会思想。
影片作者夏布罗尔只是表现了一个来自城市的法国青年面对僻远、落后的农村及青年伙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初步懂得了他不能以城市青年惯有的观念去看待农村的人和事;他必须有实践,必须以具体行动去了解、帮助他们。这样的主题当时在电影界是罕见的。它反映了法国农村的保守现状已使青年不能适应;农村社会无法提供足够手段,使青年人陷于酗酒与苦闷中难以自拔。
“漂亮的”塞尔日的变化不能归罪于他本人,而是整个社会的保守落后使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
影片导演克洛德·夏布罗尔原是一位影评工作者。
他以有限的资金自编自导了《漂亮的塞尔日》,这虽然谈不上是一部“杰作”,但作为处女作,影片还是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指出了社会实践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夏布罗尔并没有去追随法国电影界当时所推崇的技巧至上主义,他也没有去迎合当时法国电影市场所流行的题材,没有用漂亮的女明星去拍摄虚构的爱情纠葛或惊险的侦探故事。他只是比较真实、自然地表现了一个小村镇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让人真实地看到了50年代中期法国农村的贫困生活景象:没有电,没有宽畅、舒服的住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缺乏必要的职业保障和必要的生活希望。夏布罗尔所表现的农村的严酷现实,同前此习见的影片中所表现的虚假浮夸的生活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欧美电影评论界以往在评述法国“新浪潮”时,都试图将其作为一种“电影运动”来对待,并一再以《漂亮的塞尔日》为代表认为“新浪潮”是法国电影开始走向一种强调社会真实性的创作道路,期望“新浪潮”能成为法国电影的“新现实主义”。但是《漂亮的塞尔日》以后,被指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却几乎异口同声申述,他们并不是一种“电影运动”,也没有统一的电影纲领或创作理论。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坚持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强烈体现出一种创作个性,要求作品在体现主题的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即导演自身创作的主观意念和情绪。包括他们各不相同的世界观。
影片《漂亮的塞尔日》的最显着的特点在于导演夏布罗尔是以一个艺术评论家的真挚,真实、自然地表现了50年代的法国农村生活以及生活在这一背景中的青年及村民的苦闷。夏布罗尔作为出生在这块地方的法国人,原可以把这一家乡的土地描绘得如花似锦,但他的真实笔调却使自己的影片中呈现了一片贫困、凋零、破败景象,从而使人感到他是在感叹:这农村在战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迅速发展,在死气沉沉的环境中,青年人混混沌沌地生活着,但最大的不幸还在于居民都对这种景象习以为常,不知出路何在。
夏布罗尔的真挚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他并没有从城市人的角度去姑息、原谅城市青年。他甚至是坚决站在塞尔日的立场上,指责像瓦扬这类巴黎青年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对待农村居民,即使夏布罗尔丝毫没有提出任何激进或革命的主张,但是,他让瓦扬自己感到:只有在遇到农村居民理解自己后,才逐步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和怎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践行动而不是以空头理论去表现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夏布罗尔的创作意愿是明显的。
他是从自我体会为创作的出发点,提出自己的社会观而不再是法国影片所习惯的那种客观叙述,使《漂亮的塞尔日》不再是局限在一种单纯的“娱乐”上,使评论界认为他十分不同于以前的一般法国影片的说法有了明显的依据。
作为处女作,夏布罗尔本来完全可以玩弄某些新技巧,必要时以“不熟悉电影规范”等借口来挡住可能的评论者之口。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应该说,夏布罗尔还是更多采用了他所掌握的常规技巧进行拍摄。他把重点放在对真实性的强调上,如他毫不犹豫地去拍摄农村生活的落后面;再如,他在表现人物的感情关系时,力图以真实的感情交流为基础,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说服力,虽然作为处女作,不免在少数镜头表现和剪接中出现差错,但是,观众会由于影片的真实性而不去挑剔其他了。
正如“新浪潮”经常否认自己缺乏必要的统一纲领一样,《漂亮的塞尔日》虽获得成功,却没有保证夏布罗尔依然按自己的真纯,以个人的深切社会体会去表现法国社会,深化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夏布罗尔以后转入了另一种创作方向,即比较注重娱乐性,带有较浓厚的商业色彩,与习见的法国商业片没有太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