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介绍】:
1955 彩色片 90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尤里·莱兹曼 编剧:叶夫盖尼·格布里罗维奇 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主要演员:伊万·别列维尔杰夫(饰谢尔盖) 瓦丽娅·卡里尼娜(饰娜塔莎)
【剧情简介】:
50年代中期,春光明媚的季节,伏尔加河畔的小城普里沃尔斯克。
师范学院的同学们正在为即将来临的考试而紧张地温习功课。身材娇小,面目秀丽,有着一双灵活而明亮的大眼睛的姑娘娜塔莎正在向同学拉雅、丽莎、瓦夏、柯斯嘉滔滔不绝地讲解着政治经济学原理。她那柔和清晰的话声传出了窗外……突然间,一个活泼漂亮的女同学丽莉雅从门外飞奔而入,紧随其后的是她的哥哥彼得和青年工程师谢尔盖·罗马什科。讲课被打断了,彼此做介绍。
当谢尔盖和娜塔莎握手时,一种奇妙的感觉在两人心中萌发了。
在谢尔盖的倡议下,同学们都加入到伏尔加河之游的行列中去。
大家在游船上兴高采烈地说笑着,嬉闹着。他们踏上小岛后,又燃起了篝火,彼此尽情地打闹着。
在众人的请求之下,娜塔莎唱起了一支她心爱的歌曲。
歌声轻轻飘荡着,是那样柔美动听,似乎在倾诉心底的衷曲。谢尔盖被这歌声深深陶醉了,他的眼睛流露出柔情、亲切和赞赏。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娜塔莎,娜塔莎被这目光触动了,她不禁心慌意乱,但又禁不住将目光扫向谢尔盖。
一直暗恋着娜塔莎的柯斯嘉觉察到这微妙的变化,表现出极度的不满,于是在柯斯嘉和谢尔盖之间出现了明争暗斗的较量……
教室中正在进行政治经济学考试。娜塔莎镇定自若、信心十足地回答着老师们提出的问题。突然间,门开了,谢尔盖从容不迫地走进教室,并旁若无人地在老师们身边坐下,然后向娜塔莎提出了问题,娜塔莎的心境完全被搅乱了,她再也说不出一个字……
夜深人静,学生宿舍里走廊上电话铃声突然响个不停,原来又是谢尔盖打来的,他力邀娜塔莎第二天搭轮船去他管辖的建筑工地,尽管娜塔莎感到这个请求是多么荒谬,但仍然无力拒绝,于是第二天在同学拉雅的陪伴下竟然真的前往了。
娜塔莎的到来使谢尔盖欣喜若狂。
他带领她爬到小山顶,从那里俯瞰着建筑工地的景象真是热火朝天。谢尔盖向她满腔热情地描绘着未来的宏伟的建筑蓝图,最后以炽热的语言表白了自己对她强烈的爱慕之情,娜塔莎再也无力抵挡谢尔盖这一步步的进攻,芳心终于被打动,她不顾一切地投入了谢尔盖的怀抱,成为了他的妻子。
五年过去了。谢尔盖领导下的那片工地早已完成建筑任务,如今楼房林立。
谢尔盖已升为总工程师,他现在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妻子娜塔莎给他把家管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和小朋友吵架时总以爸爸的职务去炫耀。他感到踌躇满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但是,对娜塔莎来说,这种家庭生活并未使她感到满足和幸福。她为丈夫中断了学业,成了家庭主妇,偶尔管管工区的文娱活动。
物质生活虽不错,但却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和重视,甚至也不能和丈夫进行思想交流。有一次,娜塔莎帮助组织工人和家属去郊游。
她事先请求谢尔盖帮他们安排车辆,谢尔盖心不在焉地口头上答应了,谁知当他一进入工地,竟将此事完全抛到脑后,害得当天一大群人就在大太阳底下晒着白等了老半天,郊游就此告吹。
当娜塔莎对此不满而责备谢尔盖时,他竟愤愤地说:“整个巨大的建筑工程都担在我身上,我是在建设共产主义,哪有时间管这些小事!”后来谢尔盖也感到自己的表现不对,为了弥补,他答应和妻子、儿子共同庆祝结婚五周年而去玩一天,这使娜塔莎又充满了希望。
不料到了那一天,谢尔盖又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将自己的允诺抛到九霄云外了。娜塔莎对谢尔盖彻底失望了,她带着儿子回到她当年读书的小城,昔日同窗热情地欢迎娜塔莎的到来。
他们沉浸在欢乐的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娜塔莎感到无比温暖。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她又回到学校,决心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这期间,谢尔盖被提升到哈尔科夫市去负责规模更大的工作,他要求娜塔莎尽快前来安置他们的新家。
娜塔莎决定自己先去看看。新居的条件令人满意,但谢尔盖的缺点更为变本加厉。他表现得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
一群谄媚之徒围绕在他身边,他对他们的吹捧拍马感到飘然自得。娜塔莎来到那天,谢尔盖正准备宴请一位副部长,但副部长没来赴约。大家对此猜测纷纷,谢尔盖表现得大为恼火。他大发雷霆地说:“副部长有什么了不起的,党委会也唬不了我,我自己就是党。”谢尔盖这种飞扬跋扈、自我膨胀的面目使娜塔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她对丈夫愤然喊道:“我讨厌你周围的这些人,这些吹牛拍马的人,还有你那种老爷式的腔调!”于是娜塔莎毅然离开谢尔盖又返回学校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的学习,娜塔莎终于完成了学业,当上了一名教师,从此开始了完全自立的生活。
一天,报上登出一条消息:谢尔盖·罗马什科由于独断专行、作风粗暴而受到公开批评,他被撤销总工程师职务,降职到西伯利亚某建筑工地去当了一名段长。同学们担心娜塔莎受不了这一打击,他们安慰她说:前些时候她离开丈夫是对的,现在应当与他彻底决裂,应当开始新的生活。他们还提醒她说,老同学柯斯嘉还一直等着她呢。
出乎大家意外的是,娜塔莎得知此消息后表现得异常镇定。她即刻收拾行装,决定尽快带儿子赶到丈夫身边。
在大家困惑不解的询问声中,娜塔莎自责地说:“这是我的错,我亲眼看到这些卑鄙的家伙,但是我作为他的妻子,我做了些什么?抛下他就走了。我起誓,他不管怎样还是一个好人!”
乌云笼罩在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大森林的上空。
一个身穿雨衣、浑身湿透、体格魁梧的人从泥泞的道路上走来,这就是谢尔盖·罗马什科,他朝着临时搭起来的住所走去。
当他踏入院子时,不由得愣住了。他看到一个小男孩正蹲在院子里玩呢,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儿子。谢尔盖走进屋子,果然看见娜塔莎正在收拾打开的箱子。
尽管此刻谢尔盖激动万分,但由于强烈的自尊心,他不愿接受妻子的怜悯,而强抑着内心的感受。娜塔莎完全理解丈夫的心情,她充满感情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你和儿子更亲的人,而且我相信,你是坚强的,而且是个好人,你能够重新站起来,你这一生还会做出很多美好的事情!”妻子这番出自肺腑的表白深深地打动了丈夫的心,谢尔盖终于抛开了自尊,投入到妻子的怀抱。他们上了生活的一课,开始了生活中新的一页。
。【鉴赏】: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苏联电影的创作中逐渐出现一种新的创作倾向,即创作者的着眼点放到了广大的普通人身上。
他们试图通过表现普通人的个人生活、情感生活、家庭生活去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是非观念和精神境界。影片中的主人公就像生活在你身边的那些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你的心,他们的经历使你感到亲切。
《生活的一课》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一部。影片创作者以敏锐的目光,细腻的描绘,向观众展示出一对当代男女青年之间情感的萌发、变化、出现危机和最终达到理解的过程。
影片触及了道德范畴,触及了人生观、道德观、责任感,以及对待爱情、家庭、事业的态度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影片是在表现日常家庭纠葛范畴内提出了当代尖锐的道德问题。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70年代成为苏联影坛四大创作题材之一道德题材作品的先驱。虽然它和以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尚不够深入,但至少已经起步,因此它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关注就是必然的了。
影片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很细腻。影片所触及的结婚之后夫妻双方怎样加深相互理解,进一步培养感情问题,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它长期以来都是苏联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影片在广大观众中获得共鸣,就不是偶然的。在苏联电影发展中,影片内容触及这个问题还是第一次。
这正表明,在影片问世的那个阶段,普通人的生活已开始成为影片创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此外,影片的意义还在于,它已超出家庭生活的范围,涉及了当时的官僚体制,涉及了这个体制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官僚主义,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以及下属阿谀奉承等等现象。当然,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谢尔盖·罗马什科仍然是一个正面人物,“是个好人”。他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这固然与他的性格、修养有关(影片把他表现为一个性格矛盾的人:对事业忠心耿耿,但对人常常冷酷无情;他爱娜塔莎,但对她缺乏理解和关心,从而表现了一定的利己主义),但更为重要的在于当时的官僚体制。这个问题,影片是侧面着笔的,虽不深刻,但相当尖锐,这表明了创作者关注生活的勇气。
原剧本的中心人物是妻子——娜塔莎,一切情节都围绕着她展开。而在影片中,谢尔盖·罗马什科的形象的分量加重了,但娜塔莎仍然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观众很容易从她身上看出俄罗斯古典文学创作中那些鲜明的女性形象的特点:心灵纯洁、性格开朗、心地善良、有进取心、趣味高尚。
在影片中,她还显示了一个苏维埃时代的女青年的品质——富于正义感,追求自主性,决不回避责任,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斗争性。影片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先进人物,但观众能体会到她在努力跟上时代。虽然她的身份只是妻子(关于她后来担任教师的情节在片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她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时代的主人公。
影片的艺术风格也是颇具特色的。
影片中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影片中的生活就像平静的河水一样缓缓流过。
影片像散文诗般地向观众娓娓叙说。影片节奏舒缓,画面平稳,音乐具有抒情风格,摄影充分展示出俄罗斯大地的壮丽景象,这就是主人公生活于其中的广阔天地。
但在这平静流畅的生活中,却能使观众感觉得到时代的脉搏,生活的激情。
《生活的一课》是一部“小题材”作品,但它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它使观众感到亲切,它能激起观众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是剧作家格布里罗维奇和导演莱兹曼成功合作的范例之一。两位艺术家具有共同的创作特点:即手法细腻,善于以小见大,擅长抒情风格,注重性格心理描写。
这些特点都在此部影片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影片表明两位创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表明他们在创作中力求不落后于时代。这部影片是两位艺术家开始合作后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是《最后一夜》(1937)、《玛申卡》(1942)。继《生活的一课》之后,则有《共产党员》(1958)、《你的同时代人》(1968)等。
他们的创作合作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生活的一课》中的剧作风格和导演风格是那样接近,观众会以为编导是一个人。
此外,乌鲁谢夫斯基的摄影也颇有特色。虽然这部影片尚未显示出摄影师后来在《第四十一》、《雁南飞》中表现出来的那样独特的光彩,但影片中呈现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劳动工地上的热烈气氛,伏尔加河的壮阔景象,以及外省小城的美丽风光,已经显示出摄影师展现生活之美的能力,从而为整部影片增添了光彩。
总之,《生活的一课》的编剧、导演、摄影和表演的风格融为一体,使影片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影片受到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