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_电影鉴赏

【片头介绍】:

1991 彩色片(宽银幕) 69本

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总导演:李俊 编剧:史超 王军 李平分 第一部(《辽沈战役》上下集) 首席导演:杨光远 第二部(《淮海战役》上下集) 首席导演:蔡继渭 第三部(《平津战役》上下集) 首席导演:韦廉 摄影:丁善发 王建国 杨克 朱鹿童 殷乔芳 许连庆 张驰 姜敬德 叶乃君 主要演员:古月(饰毛泽东) 赵恒多(饰蒋介石) 马绍信(饰林彪) 傅学诚(饰刘伯承) 卢奇(饰邓小平) 刘锡田(饰陈毅) 谢伟才(饰粟裕) 史崇仁(饰聂荣臻) 许还山(饰黄伯韬) 郭碧川(饰黄维) 许正运(饰杜聿明) 鲁非(饰顾祝同) 陈学刚(饰何应钦) 李定保(饰傅作义)

本片(三部六集)获1992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道具、最佳烟火六项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剧情简介】:

第一部(《辽沈战役》):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陕北,前往河北省西柏坡村。

途中接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建议改变中央关于东北作战部署的电报。按中央部署,东野部队应南下北宁线,攻取锦州,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而林彪却主张先打长春,以为这样可吸引沈阳之敌出援,同样可以达到战略目的。毛泽东虽然很生气,还是暂时同意了林彪的主张。不过,中央还是要林彪把注意力集中在北宁线上,不应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

这时南京政府的“国防部长”何应钦,却就东北战局讨教于战败投降的前日寇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

冈村认为蒋介石欲固守东北却力所不及,不妨把蒋军主力撤至锦州一带待机而动。因为锦州是关内外咽喉之地,背后有葫芦岛可作海上补给,陆上可得到华北的支援。

但若毛泽东抢先占据锦州,切断北宁线,整个满州就是一盘死棋了。

因此,蒋介石要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以沈阳主力接应长春郑洞国守军突围,然后一起退守锦州。而卫不以蒋介石部署为然;他认为以长春一座孤城牵制了林彪主力,保住了华北的稳定,若退出沈阳赴援长春,便无异自我毁灭。

卫立煌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和八路军共同对敌时,与中共领导人交往,及看望病中的林彪等情况,一时百感交集。

林彪围攻长春不下,也未见沈阳之敌出援,便告中央,决定挥师南下。

此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合成加强了中原作战的力量。连蒋介石的美军顾问团,也感到中原地区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形势。

国统区的财政金融也日益恶化,蒋经国和陈布雷认为这比东北和中原战局恶化更令人忧虑,于是向蒋介石建议整顿财政金融。蒋经国便到上海打“虎”。

蒋介石见林彪放弃围攻长春南下,便急派顾祝同飞沈阳,督令卫立煌让廖耀湘兵团西进,与葫芦岛蒋军东西夹击林彪。

但卫以为蒋对林彪所部调动缺乏清醒分析;所谓东西对进,时间空间均不能协调,事关数十万将士存亡,便抗命拒绝。

济南解放后,蒋介石更急于要扭转东北战局,便匆匆飞往沈阳,亲自督令卫立煌出兵向西打,并调华北精锐部队由葫芦岛登陆向东攻击,妄图歼灭林彪主力。

林彪见敌在葫芦岛增兵,便给中央去电欲回头再打长春;经罗荣恒及时阻止说服,于是又返回前线,作攻占锦州部署。

一时塔山及锦州外围等处战况惨烈。

锦州终于攻下。其后郑洞国放下武器,林彪部队又兵不血刃解放了长春。

蒋介石由东北返回北平,得知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惹出了麻烦,便予以制止。整顿财政金融的闹剧就此收场。

廖耀湘妄图率兵团以西进收复锦州的姿态向营口撤退。林彪察觉了东北敌人有总退却的模样,便当机立断:诱使廖兵团深入辽西,分几块吃掉。

经过黑山、打虎山等地一系列激战,终于让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廖本人也举手就俘。

随后沈阳解放。

卫立煌精神恍惚地被部属架上飞机逃走。

第二部(《淮海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四天,解放军便对国民党黄伯韬兵团发起攻击,将黄兵团合围在徐州之东的碾庄。

蒋介石急调杜聿明到徐州任前敌指挥,并令黄维兵团由华中东进增援。

而中原野战军却于此时攻占了宿县,卡住了这个南北要冲之地,牵制了黄维,孤立了徐州的刘峙集团。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为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作战。

战役的扩大,支前补给任务便特别繁重。

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各地出来的540余万男女民工,推着装载支前物资的太平车、独轮车,冒着炮火,日夜兼程源源不断涌向淮海战场。他们之中有父子、兄弟姐妹和新婚夫妇……丈夫牺牲了,妻子头上裹着白色孝巾仍然拉车前进。

经过十数天激战,黄伯韬兵团被歼灭,黄本人也被击毙。

黄维兵团在向徐州前进途中,中共地下党员廖运舟突然率师起义,动摇了黄兵团的军心士气,打乱了黄的部署。而黄仍不顾一切疯狂突围。

南京李宗仁冷眼旁观“徐蚌会战”。美军顾问巴大维询李对此会战的看法,李说“天知道”。

蒋介石招陈布雷谈心。

陈说须要收拾人心,让宋、陈家族及蒋夫人等拿出数千万美元捐助,却激怒了蒋介石。陈布雷绝望,回寓自杀身亡。

杜聿明奉蒋介石命令,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30万人撤出徐州,沿津浦路西侧南下。途中,杜又接到飞机空投的蒋介石给他的亲笔信,严令他停止西进,尽快解黄维兵团之危。

华东野战军以空前规模追击、截击杜聿明集团,将杜所率数十万人合围在陈官庄。

由于北线的平津战役已经打响,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对杜聿明集团暂不作歼灭部署,这样可使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不必遵蒋介石之命撤退江南;华东野战军也好趁此机会休整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战场上,对杜聿明集团便主要是展开政治攻势。在这种攻势下,被围困的饥寒交迫的蒋军官兵,常有三五成群偷偷跑入解放军战壕吃饭,或就此留下,或吃了馒头又跑回去的……对此情况,杜聿明也对下属交代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49年1月初,杜聿明集团终于被歼灭,杜本人被俘,淮海战役画上了句号。

第三部(《平津战役》):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陪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游览北平故宫。

司让傅考虑将华北“国军”撤到山东沿海,说留驻青岛的美国舰队会同他直接建立关系——美帝国主义想直接扶植傅作义——傅却以地方长官须听命于南京为由表示拒绝。

蒋介石慑于解放军在东北和南线的胜利,欲迫令傅作义将所指挥的60万军队南撤,或投入淮海战场,或用于长江防线。

而傅应召到南京并未就范,却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义说服了蒋介石——无论怎样,蒋还是舍不下平津、华北——蒋还答应将华北党政军、经济大权都交傅。傅以为确保了天津、塘沽便可攻、可守、可走。

中共中央为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加以歼灭,便及时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会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于是暂停进攻归绥、太原,以免刺激傅作义南逃,同时决定兵围张家口、宣化,吸引北平敌人西援,在平张线上抓住傅作义主力,这样傅便难于一走了之。

傅作义在解放军开始向张家口行动的时候,果然派他的亲信部队35军出丰台,驰援张家口。不料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攻占了密云,致傅作义受惊而急令35军返回北平。

然而解放军还是将敌35军围困于新保安城内,并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傅作义又急调驻守天津、塘沽的蒋系三个军于北平附近。这样,解放军既抓住傅系各部,又拖住蒋系各部,造成平津战场有利形势。

林彪入关和聂荣臻会合。

解放军完成对北平的包围,并切断北平与天津,及天津与塘沽之间的联系。于是毛泽东决定先把塘沽、新保安拿下。

被围困于新保安城内的敌35军被全歼,该军军长郭景元自杀身亡。

蒋介石在南京过圣诞节时,令蒋纬国到北平劝傅作义南来,并将自己的天雄号飞机留下给傅使用。

傅作义在平津之战过程中,一直通过包括他女儿在内的中共地下人员和中共中央联系,进行和谈接触。毛泽东发表了1949年新年献词,提出战犯名单(其中有傅)后,傅再派知名人士张东荪等代表出城与解放军谈判。

由于傅在和谈中提出的条件,和解放军的要求距离甚大,一时还难于达成协议。傅以为只要坚守天津,便有解决和谈问题的办法。天津守军司令陈长捷,也决心战到房无完瓦,地无净土。

傅作义在令陈长捷坚守天津的同时,又派邓宝珊等代表出城和林彪、聂荣臻等进行和平谈判。不料谈判过程还未结束,天津即被解放军攻占。陈长捷也成了俘虏。

傅作义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宣布接受《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

蒋介石在傅作义宣布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当天,正式发表了“引退”声明,回了浙江老家溪口。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受中共中央委托,为和平解放绥远积极奔走,促进了绥远的和平解放。

【鉴赏】: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之间进行的最辉煌、最壮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对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开创中国人民新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决战。

把三大战役再现在银幕上,自然须要从整体作出比较巨大的艺术概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反映这三大战役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三部六集),正有这样一种宏伟概括的气势。

那个在第一部《辽沈战役》的开端,从黑暗、混沌中逐渐呈现出来,并占满整个银幕的冰河解冻、开裂,冰排相互撞击,和夹杂了军鼓声的冰河汹涌奔流、轰鸣的气概万千的景象,更有一种特别的银幕艺术的震撼力。

这是人民创世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对这三部六集影片《大决战》内容的一种充满激情的象征概括。

在这三部六集影片中,无论哪个战役的反映,视野都很开阔,描写表现都触及了全国其它各个战区,和与整个战局相关的其它一些方面;即便是军事斗争,除了直接的战斗的描写以外,更特别注意敌我两方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决策及各方内部种种复杂的矛盾关系的揭示。《大决战》人物之多,事件之繁,场面规模之大,是在反映革命战争历史的影片创作中罕见的。

但这一切又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雄浑的整体。这让人既看到了战争的全局面貌和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也领会了每个具体战役在全局和历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是宏观把握的一场大决战的表现。然而宏观把握而无实在的历史真实的反映,则所谓“宏观”便不过是一种掩盖内容贫乏的令人生厌的浮夸的矫饰。《大决战》的宏伟气势和震撼力却是来自历史的真实的反映和概括。无论是对规模空前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比较实在的历史真实的气息。

这里不乏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没有回避对战争的严酷、惨烈的描写。《大决战》中有不少这类真实的富于特色的描写,如《辽沈战役》中锦州外围阵地上,一个老炊事员挑着饭菜担子面对遍地阵亡的战士喊“开饭”的情景;《淮海战役》中载着战士遗体盖着白布的担架,排列在地上一眼望不到头等场面,都是动人心魄的;而有英雄气概和行为的指战人员,也都是有血肉之躯的一个个具体的活人。既是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空前的大决战,自然没有廉价的矫作的乐观主义的轻松。

在《大决战》中出现的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形象,有不同于过去一些影视作品中对这些人物塑造的更具体、更深入的表现。毛泽东是英明的领袖,但也是没有脱离现实关系、现实矛盾的有历史具体性、有自己独特性格的人。在和林彪的关于先打长春,还是南下北宁线打锦州的战略决策和战役部署的意见分歧中,在处理粟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让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在江北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打大仗,比按中央指示分兵到江南机动作战更有利的意见引起的矛盾中,毛泽东的形象便不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那样四平八稳,而是性格相当鲜明生动。他是个性坚强的最高统帅,但也恪守了集体领导的原则;有过人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但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不同于自己的正确意见。

对其他中央领导人和毛泽东的关系的描写,也比较正常、自然或自如。

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林彪、罗荣桓等指挥各个战役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描写,也都合乎各自的身份地位,各有一定的性格特征。而对指挥辽沈战役的林彪的形象塑造,更给人印象深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林彪在《大决战》中是怎样的形象,自然令人特别关注。

林彪的晚年表现已经盖棺论定。但林彪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之一,也已是众所周知。如何塑造林彪的形象,关系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看待历史和艺术创作,如何再现历史真实等问题。如果采取林彪作为“副统帅”时期一些人对待和处理历史人物或人物的历史问题的“革命”态度和“革命”方法,便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为王”的历史一律光辉灿烂,“为寇”的历史便有光辉也须抹黑或抹煞。

只是历史并非可以任人随意捏弄的泥团,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中外革命史上都有过不少曾经做出了杰出或伟大贡献而后来发生了变化,成了不那么杰出或伟大,甚至完全走向了反面的人物。如果以这些人物后来的变化去否定他们先前的作用,则否定的便不只是这些人物本身。研究或反映历史,自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总有现实的需要;而现实的需要或是以史为鉴,或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则都须尊重历史的客观存在。《大决战》第一部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对林彪的形象塑造,也坚持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尊重历史的真实。银幕上出现的林彪形象,形体、气质、动作都很逼真。对他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在战略决策方面分歧的描写,也比较恰当:他有一些实际的考虑,对中央指示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没有简单处理为他是出于个人安危或缺乏才能。而经过实践证明围打长春的失误以后,他还是按中央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让人感到,林彪毕竟是和指挥这次着名战役相称的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这连战败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也不得不承认:“林彪这个人,说他不过是占了运气好,这话怕也有欠公允。”

《大决战》中出现的蒋介石和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以及其他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形象,都比较合乎历史的规定情境,有历史真实的气息。蒋介石的性格有多方面的表现,并不简单是除了反动还是反动;有时候还有些人情味,甚至也还有爱国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如在南京天文台和家人一起漫步时,讲古代天文仪器“简仪”曾被外国人抢走过,要孩子们懂得我国古代文物的珍贵,知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历史……这样描写并未妨碍深入揭示人物的实质,却让人感到形象反映生活的复杂而更显得真实。卫立煌、杜聿明、傅作义、陈布雷等人,给人印象也都比较深刻。对这些人物在复杂矛盾中的内心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而力求避免简单化。

这在《平津战役》中对傅作义内心的矛盾变化的描写,特别显得突出。而人物形象也便更有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度和艺术说服力。

蒋介石和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既没有被人为地加强了“档次”,也不是不堪一击的反动大草包。

卫立煌在辽沈战役中,针对林彪的意图,以长春一座孤城,竟一时牵制了在东北的我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廖耀湘也总是“不动窝”,没有去增援长春,以致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说:“廖耀湘毕竟是在法国圣西尔军校吃过黄油面包的,打仗鬼精鬼精的。”投入各个战场的国民党官兵,大多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多是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

蒋介石和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不是不了解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意图,蒋介石还针锋相对地作了几乎竭尽全力的部署。然而敌人还是遭受了失败的命运。

这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反人民的反动统治的腐朽,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上层早已四分五裂。

傅作义之所以接受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和蒋介石的矛盾。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想遏止国民党政府金融财政的恶化,并由此“服民心”;而最大的“老虎”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因此他白折腾一番,终于只好用一纸《告上海市民书》收场。

一直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总统府国策顾问”陈布雷,感到“党国艰危”却束手无策。在劝蒋介石让“四大家族”拿出钱来“收拾人心”却激怒了蒋介石后,感到极端绝望而回到寓所自杀。在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早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是个万方多难,学潮如火,人民怨声载道,要一齐和反动统治者拼命的年代。在《辽沈战役》中,周恩来给孤处危城的郑洞国去信,劝他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决裂,说“人心世气早已背离”。这就是蒋家王朝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这三部六集影片所反映的三大战役中,无论哪次战役都有人民群众热情支援人民军队的动人画面。单是淮海战役,便有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的540余万男女民工。银幕上那些推着太平车、独轮车,赶着黄牛毛驴的男女民工(其中有父子、新婚夫妇和老人小孩……)源源不断……运粮队伍遭到一场轰炸后,许多失掉亲人的人们,头上裹着白色的孝布仍然赶着牲口、推着车子前进……无怪乎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载舟覆舟,可畏惟人;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这场大决战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这场战争的胜利,正是人民的胜利。。

大决战(中国·1991)

为您推荐

电影艺术需要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来展现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鉴赏

电影艺术需要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来展现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鉴赏。这就需要美术元素的积极参与。美术设计在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艺术趋于成..

大决战电影剧情

第一部 (《辽沈战役》) : 1948 年春,毛□东、周恩来等中囧中央领导人离开陕北,前往河北省西柏坡村.途中接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建议改变中央关于东北作战部署的电报.按中央部..

狮王争霸——黄飞鸿之三_电影鉴赏

【片头介绍】: 1993 彩色片 142分钟 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香港电影工作室联合摄制 导演:徐克 编剧:徐克 张炭 陈天璇 摄影:刘伟强 主要演员:李连杰(饰黄飞鸿) 关之琳(饰十三..

天堂的阶梯_电影鉴赏

无言的山丘_电影鉴赏

【片头介绍】: 1992 彩色片 170分钟 中国台湾中央电影事业有限公司摄制 导演:王童 编剧:吴念真 摄影:杨渭汉 主要演员:澎澎恰(饰阿助) 杨贵媚(饰阿柔) 黄品源(饰阿屘) 陈仙梅(饰富..

生命在继续_电影鉴赏

【片头介绍】: 1992 彩色片 91分钟 伊朗/德国潘多拉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编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摄影:胡马云·帕瓦尔 主要演员:法尔哈德·海拉德曼(饰阿巴斯影片《哪里是我朋..

一个普通的故事_电影鉴赏

【片头介绍】: 1992 彩色片 94分钟 意大利BBE国际电影公司摄制 导演:埃米迪奥·葛莱科 编剧:安德雷阿·巴尔巴托 埃米迪奥·葛莱科(根据莱奥纳多·夏夏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托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