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介绍】:
1989 彩色片 120分钟
意大利哥利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费德里科·费里尼(根据埃曼诺·卡瓦佐尼的小说《怪人们的月亮》改编) 摄影:托·德利科里 主要演员:罗贝尔托·贝尼尼(饰维诺) 保罗·维拉焦(饰戈内拉) 纳迪娅·奥塔维亚尼(饰阿尔迪娜) 安杰洛·奥兰多(饰内斯托雷) 凯瓦利诺(饰特尔齐奥)
【剧情简介】:
深夜,皓月当空,维诺来到一个井边:“你们也听到了,里边有人在叫我。”这时,一伙年轻人走过,去看一个女人跳脱衣舞。维诺也跟去,被这伙人赶走。他被一个老人带到公墓,看墓人正在讲述:这里经常响起一种声音,它能使家具动起来。他吹起笛子,家具果然动起来。
又一天晚上,又听到了这种声音,看墓人说,他把笛子埋了起来,可是,地下又传出了这可怕的声音。
维诺在公墓转了一会儿,看到了爷爷的墓,他说:“我对你们的一切一无所知,你们在哪里?你们是否想到,会有一个井,从那个井可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情况。”他从公墓上的一个洞伸出头,外面大雨倾盆。大家都走了,他跑到树下,想起奶奶下雨时叫他的声音。
他回到家,奶奶给他换了湿衣。
他非要到床下寻什么东西。在床下,他看到,壁炉的火灭了,于是说道:“火灭了之后到哪里去了?音乐结束后又到哪里去了?神也会走吗?如何让它们留下?我多喜欢月亮啊!一天夜里,也是下雨,我去找月亮……”
黑夜,风雨交加,维诺来到“月亮”即年轻姑娘阿尔迪娜住的楼房,她正在床上熟睡。维诺看得入迷:“你在天上干些什么?你静静的,你就是我的命根子!”“月亮”醒来大叫,捡起一只鞋打过来,维诺抓起那只鞋逃了出去。
夜里,负责治安的官员戈内拉正在街上巡逻,另一位治安官员开车过来要他回家,戈内拉生气地说:“我在工作,谁给你权力干涉别人?”不过,他还是回到家里。一进门,几个老头拦住他,要他同他们聊聊,他进了自己的家,老头们还在纠缠。
戈内拉高叫:“一个人在自己家里也不得安宁,让我安静一会儿吧!我要自卫!”他转身看到了切特拉多的画像,于是对她说:“决不能让他们得逞!”
广场上,维诺看到一个修水管的工人,谈了起来。
工人说,他们讲的都是自己的黑话,不让老板听懂,而老板则经常派些密探到他们中间来。
正说着,工人抬起头说:“你看,那不是月亮,它正看着我们。”维诺抬头一看,高处,起重机正把家具从楼上吊下来。有人解释说,是玛丽莎离婚了,正把她的家具搬走。维诺见到玛丽莎还在哭,便去安慰她,却被她的新丈夫赶走,旁边一个工人说维诺真是个大傻瓜,“她现在才走运哩!”维诺抬头一看,楼上还有吊车,上面是玛丽莎的前夫内斯托雷,他是维诺的好友。维诺上楼安慰内斯托雷。房间空荡荡,内摸着洗衣机说:“还剩下这个,里面有一种神秘的声音,像在为我歌唱,我叫它漂亮的洗衣机。她可是个好女人啊!”
内斯托雷回忆起他认识玛丽莎的经过。他去理发,她给他修指甲,谈得很投机。
他们很快便结了婚,恩恩爱爱地过日子。他回忆起他们做爱的情景,那感觉是飘飘欲仙,心里像有一朵花在开放。
说到这里,他指指维诺的心窝,发现了维诺怀里那只高跟鞋,问他是谁的。
这时,维诺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向屋顶的边缘爬去,边爬边喊阿尔迪娜。广场上的人们看到了他。工地上一个升降车开来救他。
上来救他的工人是他的朋友特尔齐奥,他们就在吊车上谈起来。特尔齐奥对维诺说:“我兄弟说,他同月亮在一起,我把他给救下来了,他现在就在车上。你想得到月亮,你会成功的,不过要等待时机,没有任何事是不可能的。”
街上,维诺看到了阿尔迪娜,他想把鞋还她,但她坚决拒绝。他一转身撞到戈内拉身上。戈内拉说,一切人都在他的监视之下,“我能战胜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在忙,可都是无所作为,都是在表演,在装假”。
广场上,人们在忙乱,这里要办面食节,市长说是要做面疙瘩供大家吃,还要选面粉小姐,使其成为一个样板,一种文化。小姐们来了,维诺看到了阿尔迪娜。他钻到舞台下面,但入口被工人关上。选美开始了,维诺只能在下面通过缝隙观看。戈内拉一个人正在吃面疙瘩,切特拉多来找他。戈内拉要她离远点儿,因为“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时,律师宣布,选美的结果是阿尔迪娜当选。
维诺好不容易钻了出来,却看到一个官员正楼着阿尔迪娜跳舞,边跳边吻。
维诺端起一盘面疙瘩,上面浇了好多红红的卤汁,悄悄过去扣到了那个官员头上。众人追他,戈内拉见此高兴地喊起来:“终于有人造反了。”
远处的旷野中,吊车开来,车上是特尔齐奥。
维诺对他说:“阿尔迪娜被带走了,这就是进步?哪里还有正义?还能这样下去吗?连女人都不能相信,什么都不可靠。他们在同谁打交道?他们不懂,我也不懂,我听到的是上千种声音,我弄不明白。但必须弄清楚。”
这时,戈内拉走过来,说是听到了他刚才所讲的一切。
戈内拉要收维诺为助手,要他去探听对手们的情况。
广场上,人们又在欢庆,一大群姑娘正跳得高兴。
维诺来到她们中间,高高兴兴地对她们说:“我知道,你们知道一些我们男人不懂的东西,但你们不想告诉我们。”一个姑娘看到了他怀中的那只高跟鞋,问是谁的。
他说:“是你的。”便给她试穿,正合适,又给别的姑娘们试,个个合适。他高兴地喊起来:“终于找到了,你们都是阿尔迪娜!”
戈内拉来到舞台上,抢过麦克风大喊:“停下来!你们这些无知之辈,如果你们像我一样听过小提琴演奏,你们就不会跳这种舞了,就会静下来的。”他被赶下来。
这时,切特拉多来了,她和戈内拉跳起舞来,和着《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声,所有的人都围着他们两人静静地欣赏着,最后高声欢呼。
散场了,维诺来到他的妹妹阿黛莱家,旁边正是内斯托雷家。晚上,他见到了内斯托雷,后者对他说:“你成功了,这是我们大家的成功。”
晚上,广场上又竖起大屏幕,政府官员来了,甚至从罗马请来了内政部长和红衣主教。
主持人说:“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月亮,地球的卫星,今天晚上,它要来我们这里。历史书要另写一章了。”特尔齐奥正在忙碌,他说:“不是我们去抓月亮,是月亮等着我们去抓它,是它掉到了我们手上”。有人问:“你们把它放到哪里去了?”特尔齐奥说:“就在那边。
”那边是一所房子,耀眼的光从里面泄出来,有人在朝着它祈祷,有人在对着它哭泣。一位被采访的教授说:“这件事我也无法解释,只能给大家两句诗: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能想象。”官方代表则说:“我们的立场很明确,这里有文明的、民主的、国内的、国际的、星际的影响。”红衣主教的回答是:“月亮的一切已经明了,我们认为一切都是清楚的。”这时,台下一个老人大声问:“这一切的罪过是谁的?”市长并不回答,仍在大讲:“我们比别人先进50年,我们已经进入未来!”一个老妇人向月亮跪着大哭,被别人拖了下去。那个问罪过的老人大喊:“你们不能回答。”喊完掏出手枪,对着大屏幕上的月亮开了一枪。
广场上一片混乱。
只听记者们围着的一个人在大喊:“我们是个傻瓜组成的民族!”
广场上已空无一人,维诺听到有人在说话,原来是个女人。她说:“你很幸运。你好像被捉弄了。不要问为什么,只要听就够了。”维诺回答:“我的心太小,受不了。”女人说:“你没有听懂我说的最重要的东西。”荧幕上,女人的脸化成圆月,她拉长声音喊道:“广告!”
维诺又来到那个井边,他自言自语:“我也相信了,如果我们大家都安静些,也许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弄懂!”。【鉴赏】:
本片完成于1989年,但上映时已是1990年,意大利经济情况不佳,上座率不高,这使费里尼很不快。
据说,他准备再拍一部新片。但不幸的是,这位电影大师于1993年10月31日突然病逝,这部影片竟成绝唱,令世人惋惜不止。
《月亮之声》上座率不够理想,有其客观原因,但就影片本身来说,却是一部颇耐人寻味的作品。费里尼以他惯用的手法,尤其是借助象征、隐喻和怪诞,表现了众多人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他们的古怪行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意大利社会生活的荒谬,以及它走向衰落和解体的征兆。
正如影片据以改编的原小说标题“怪人们的月亮”所提示的那样,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些古怪的人,但又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主人公维诺就是个常人,但他十分古怪,他不懂生活,像个梦游症患者似的到处乱闯,却追寻不到他想要追寻的东西。
他对声音特别敏感,竟在月夜的深井中听到呼喊他的声音。这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他要追寻这一声音,于是开始了他的荒唐的历程。
他来到公墓,听到的又是看墓人关于声音的故事,这一故事同样荒诞不经。因此他想到了有那么一个井,从那个井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景象。但他钻出去看到的却是电闪雷鸣,不能得到任何答案。他还要追寻,钻到床下看到火灭之后又要追寻灭了的火到哪里去了,进而又联想到同他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这一问题上来:音乐结束后到哪里去了?这又是不可能有回答的问题,进而又联想到了他的另一个追求:月亮,即他喜欢的阿尔迪娜。
追寻的结果是,他只抓到了这个姑娘的一只鞋。这是他追求的唯一结果。
影片的第二部分是描写维诺同戈内拉和工人的交往。内斯托雷同他谈的又是“神秘的声音”,而特尔齐奥又直接提到了月亮,他又去追寻。
这次,他终于追到,而且是在选美中被选中因而身价倍增的阿尔迪娜。但她已被权势者占有,维诺只能向权势者扣上一盘子卤汁出一口恶气。他已开始怀疑:“这就是进步?”但他还是坚持,“必须弄清楚”。他继续追寻,找到一群现代派姑娘,她们“都是阿尔迪娜”,但他得不到其中的任何一个,狂欢结束后她们又各奔东西。
他的月亮在哪里?影片的回答是,月亮已被维诺的朋友特尔齐奥本人抓住,他们把它关到一间房子里,他们要在大屏幕上把它放映出来给大家看。月亮升上屏幕时,一个要问罪过属于谁的老人开枪将屏幕上的月亮击碎,一切成了泡影。
而且是被击碎的泡影,这就是维诺追寻的结果。
维诺的追寻从表面上看不能不说是荒唐的,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古怪的人,正如他的祖母把他叫作“淘气鬼”一样,而那名最普通不过的工人则把他叫作傻瓜。
就是这样一个古怪且又傻的人也在追求。他追寻的是什么?是呼唤他的神秘的声音,是他的“月亮”。
这声音代表什么?月亮代表什么?从影片的叙述不难看出,声音应代表生活的真谛,而月亮则代表爱。
维诺追求的“月亮”被击碎了,他心目中真正的“月亮”被人带走了,他的爱、他心目中的纯洁、文明、进步的象征被玷污而消失了,所以他喊出了“哪里还有正义?”的疑问,直至发出深深的感叹:“还能这样下去吗?”连一个古怪的人、一个傻瓜都明白了一切,常人不是更应该对这个社会的荒谬性了如指掌吗?!在影片的最后,维诺追寻的声音和月亮合二为一了。
抓月亮给大家看的那场闹剧结束了,人声鼎沸的场面消失了,一切声音没有了,一片静寂。这时,维诺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不要问为什么,只要听就够了。”这是什么意思?维诺不懂。而女人作了解释:她要说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切都是“广告”。
需要说一句的是,“广告”一词在这里既有张扬、叫卖、推销等意思,还有卖弄、作假、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诱人上钩等含义。
月亮之声是什么“声”?它要告诉维诺的是什么?它要告诉他的就是上述这些,也就是影片所描写的各种事件、各种人物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就是这些事件、这些人物构成的现实生活的真相。这时,维诺似乎懂了,他的结论是:“大家都安静一些,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弄懂。”大家都安静下来,也就没有那些“神秘的声音”了,大家都不去做“广告”,一切就都可以让人弄懂了,这个社会也就可以清澈如镜,让人看得一清二楚。这个社会是这些“神秘的声音”构成的,是大家的“广告”构成的,是各种污浊、虚伪构成的,正是这些东西掩盖了真相。费里尼用象征的手法把他想要讲的东西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接受他对社会生活的分析、解剖和结论。
影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戈内拉,他也是一个古怪人物。他一出场就使人感到奇怪:深更半夜,他仍在广场搜寻,在他的“领地”追查一切罪行。
他的工作就是保证大家遵纪守法,不然,有关材料就会推到他的桌上,他就得去追查。可是,这样一个工作狂,这样一个检察法纪的人,他的个人生活却不得安宁,那些无所事事的老人可能是他在业务上的对手派来的,他们的唯一任务是纠缠他,对他进行中伤。
切特拉多本来是同他要好的女人,他也喜欢她,但他们不能在一起,因为他的对手们“什么都干得出来”。然而在这种明争暗斗中,他不能示弱,他想把维诺拉过来作他的助手,探听对手们的情况。戈内拉看不惯对方,认为对方是“无知之辈”,对方跳的舞是非洲人的东西,其潜台词就是“野蛮”、“不开化”,他所拥护、崇拜的东西是“小提琴演奏”,是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古典的舞蹈。
他同那些狂歌疯舞的现代派不能并存。
他要制止这些疯狂的现代派,但被轰下台来。他终于破釜沉舟,不再忌讳对手的中伤和攻击,公开地同切特拉多跳起来。
但结果是跳这样的舞的始终只有他们两人,没有一个人跟随他们,最后也只是获得了一阵欢呼而已。在人们观看抓月亮的荒唐仪式上,枪声响了,戈内拉钻进一个官方人士的汽车,但对方把他推下车来,这是他的最后失败,是一个工作狂、一个维护法纪的人、一个坚持正统的人的失败。
他的失败过程反映了官方人物之间的对立和较量及其矛盾的尖锐复杂,同时也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荒谬。坚持正统的一方,本来应该获得胜利才合乎逻辑,结果却遭到失败。戈内拉决非正义的化身,只不过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的一方而己。
荒谬的世界不仅是由这些古怪的人构成的,更是由这些怪人的荒唐行为、荒谬的举动和事件构成的。最荒谬不过的事件应该是选美和抓月亮这两次盛大的节日性活动。在这两次活动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进行了充分的表演。
在选美中,选的是面粉小姐,这本身已属不伦不类,而当选的恰恰是维诺心目中圣洁象征的阿尔迪娜,而且她还被官方人物玷污了。这不应称为选美,而是一场闹剧,是给权势者们提供美女供其享乐的大好机会。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个大吃大喝、唱歌跳舞、疯狂宣泄的一次机会。这样的活动究竟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答案是明确的。
但那位轻浮浅薄、骄傲无比的市长竟大言不惭地说,要使这一活动“成为一种样板”!
影片的高潮是抓获月亮这一仪式。出席这一仪式的不仅有当地的官员、学者,而且从首都请来了部长和红衣主教。堂而皇之地参加庆祝这样一种所谓“历史性事件”仪式,官员是什么官员,学者是什么学者,也就不言自明了。
他们的表演更为精采。
主持人一本正经,大吹大捧;官方人士更把这件事的意义说得漫无边际,说它是具有什么“星际的影响”,而且竟大言不惭地高喊“比别人先进了50年”,“已经进入未来”;宗教界的人士一副圆滑嘴脸,回答等于不回答,使人莫名其妙,却也没有留下把柄让人抓住;学术界的人物无法解释眼前的这一现象,却要卖弄一番,朗诵两句不着边际的空洞诗句;与此同时,也有确实相信这一事件的人,那个跪在“被抓住的月亮”前痛哭的老年妇人便是他们的代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唐古怪的人和事?那个被记者们围着的人所说的“我们是一个傻瓜组成的民族!”这句话,也许可以为此提供一个答案。
费里尼原是新现实主义队伍中的一员,曾同其他新现实主义导演一起拍摄了很多描写抵抗运动以及战后初期意大利的困苦生活的影片,真实地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和争取新生活的艰苦努力。但是,他很快便发现,这样的斗争和努力并没有达到目的,意大利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走上了分化解体的道路。
费里尼此后拍摄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影片就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这种解体的情况和进程。
《月亮之声》也正是他的这一创作主线的继续。
他通过描写这些古怪的人和这些荒唐的事件向观众表明,这些人构成的这个社会最后会走向什么结局。这一由“广告”构成的社会需要安静,安静之后才能弄懂一些东西,但是,“广告”不能不做,不然就不成其为社会,“广告”只能做下去,装假只能继续装下去,表演还要继续进行,其结果不言而喻。
费里尼以其对这个处于危机中的社会的真诚的担忧,结束了他光辉的电影生涯。。
月亮之声(意大利·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