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吞噬灵魂_电影鉴赏

【片头介绍】:

1974 彩色片 93分钟

联邦德国慕尼黑探戈电影公司摄制

编导: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摄影:尤尔根·尤尔根斯 主要演员:布丽吉特·米拉(饰埃米) 埃尔·海迪·本·萨拉姆(饰阿里)

本片获197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奖,联邦德国政府颁发的最佳女演员奖

【剧情简介】:

德国慕尼黑。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一家阿拉伯人开的小酒馆里不少阿拉伯人正在一边交谈,一边喝酒。

这时,一个面貌丑陋、年约60来岁的寡妇埃米进入小酒馆,胆怯地坐在靠门口的一张餐桌旁。女招待迎上前去,埃米低声念叨着:“外面雨下得太大,所以我想进来一下。我每天都路过这儿,音乐很美,是用什么语言唱的?”女招待问她喝点什么,她不敢正视女招待,支支吾吾地回答:“可乐。”声音几乎听不清楚。

此时在柜台边喝酒的一个阿拉伯人,名叫阿里,35岁的模样,一套黑西服,满脸大胡子。一位年轻的阿拉伯姑娘请他跳舞,他不予理睬。

姑娘故意逗他:“你敢请那位老太太跳舞吗?”姑娘手指着埃米。阿里一声不吭走到埃米跟前:“你跟我跳舞好吗?”埃米对这突然的邀请不知所措,边说边站起来:“20年没跳了,可能不会。”俩人进入舞池,边跳边聊。埃米告诉阿里丈夫死了,自己很忙。

阿里告诉埃米自己从摩洛哥来,整天在汽车修配厂工作,晚上来酒馆散散心。还说德国人对阿拉伯人不好,德国人是先生,而阿拉伯人是狗,不去想倒不错,想多了要哭的。跳完舞阿里替埃米付了钱,并送她回家。

街上仍下着雨。阿里送埃米到了楼门,俩人仍在楼下躲雨交谈。阿里问埃米干什么工作。埃米吞吞吐吐不愿启齿。但还是告诉阿里,自己是干清洁工的,人家看不起,并告诉他,虽有三个孩子,均已成家,但很少来往,自己常处在孤独之中。

雨仍不停地下着。埃米请阿里上楼喝咖啡、白兰地,阿里同意了。俩人上楼时,邻居们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埃米带回家的外国男人。

埃米独自居住一套间,两人边谈边喝。

埃米告诉阿里,自己的丈夫是波兰人,战争中死了,父母本来不同意这门婚事,说与外国人结婚没有好结果。阿里也告诉埃米,自己有五个姐妹,都在非洲,德国人不把他们当人看。

两人谈得非常融洽,互相同情。

埃米听说阿里六个人住一间房,便留阿里在自己家居住。

夜,阿里久久不能入睡,到埃米卧室对埃米说:“我睡不着,想跟您谈谈!”埃米安慰阿里。第二天早上,埃米起床时,看了裸露着身子躺在自己床上的阿里非常惊讶,她走到镜子前照着自己苍老的脸,非常担忧地对阿里说:“我是老太太了!”“你不老,你的心是伟大的。”埃米哭泣着说:“我害怕。”“害怕不好,恐惧会吞噬灵魂,我们阿拉伯人都这么说。”

埃米上班时告诉同事:“在地铁碰到一个外国人,他邀我喝咖啡……”没等她说完,马上遭到同事们的辱骂:“外国人像猪,吝啬鬼,他们都是骗子。外国人与德国女人结婚,我感到耻辱。他们都是男盗女娼,没有人理他们。外国人不会讲德语,又没文化,怎么生活?……”埃米听了这番话独自痛苦地沉思。

埃米下班回到女儿家,告诉女儿、女婿自己与年轻的摩洛哥人相爱了,遭到了女儿、女婿的一阵子讽刺、挖苦、耻笑。埃米郁郁不乐,来到小酒馆。女招待毫不客气地对埃米说:“外面没下雨进来干什么?阿里是属于我的。”埃米失望地离开了酒馆。

在家门前看到阿里在等她,两人便高高兴兴地上楼吃饭。房东的儿子进屋告诉埃米,根据住房规定,阿里不许在这儿过夜。

埃米着急地脱口而出:“我要与阿里结婚了!”等房东儿子一走,埃米才醒悟过来向阿里解释。阿里非常高兴:“你和我结婚不错!”

又一个雨天,埃米和阿里从慕尼黑结婚登记处出来,埃米兴奋地一遍遍地念着自己的名字,打电话通知孩子们星期六来家庆贺一下。

埃米家,两个儿子和女儿、女婿的眼睛盯着埃米。埃米把丈夫介绍给儿女们,孩子们憎恨的目光射向阿里,小儿子突然站起来把电视机踢破了。另一个儿子对埃米说:“妈妈,我感到羞耻,请你忘记我这个孩子吧。”女儿也愤然离去。

埃米伤心地痛哭。

阿里和埃米在商店买东西遭到刁难,到酒馆就餐受到冷落。最后,他们决定到一个任何人都不认识他们的地方去。

度假归来,周围的一切全变了。

商店老板请埃米到店里;女邻居找上门求助埃米寄放东西;儿子也来找母亲请埃米带孩子。面对这一切,阿里闷闷不乐,独自一人到小酒馆解闷,又与女招待一起过了一夜。

深夜,埃米焦急地等阿里回家。第二天便到汽车厂去找阿里,工人们不解地问:“阿里,是你摩洛哥的姥姥吗?”阿里低头不语。从此,阿里喝酒,赌钱。一次埃米在小酒馆找到阿里。阿里像初次见到埃米那样,请她跳舞,并告诉埃米:“我跟其他女人睡觉了。”埃米回答:“你是自由人,我老了,我只希望我们俩好好相处下去。”突然,阿里怪叫一声,痛苦地倒在地上。

医院里,埃米前来探视。医生告诉埃米,阿里患的是严重的胃溃疡,因工作过度疲劳,饮食不当所致。这是外籍工人的常见病,会康复的,但半年后又会复发。

埃米告诉医生:“我不会让他再复发的。”埃米来到阿里病房,坐在病床前,呆呆地看着躺在床上的阿里,握着他的一只手,痛苦地低声哭泣着。

这一部影片的一句导言是:“幸福不永远是快乐的”。。

【鉴赏】:

《恐惧吞噬灵魂》是一部叙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个爱情故事,由两个年龄、国籍不同,而各自又感到孤独的男女相爱谱写而成的。

可这爱情遭到家人、邻居、同事以及社会上的反对,他们感到恐惧,为逃避这一现状外出度假。回来后,外界的因素变了,儿子、邻居、商店的老板对埃米的态度一反常态,可埃米与阿里之间内在的差异因素冒了出来。埃米年龄大对性生活不感兴趣,对儿子、邻居从初时另眼相看演变为乐于接受;阿里却正相反,因而闷闷不乐,只好找女招待芭芭拉去睡觉,借饮酒、赌钱来消遣。俩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

法斯宾德叙述的这个不该发生的爱情故事又发生了,并在影片中展现了它的现实的可能性。

但法斯宾德自己也认为,如果埃米与阿里之间的关系再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这个故事不知如何再写下去。

一对恋人希望得到一点点幸福,但他们俩人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又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所以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的。因此,影片的导言首先告诉人们“幸福不永远是快乐的”,而且在电影中早已安排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一幕:埃米把孩子们都请到家中来,希望一起庆贺一下她的新婚,从中享受欢乐,可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找了一个年轻肮脏的摩洛哥人,小儿子把电视机踢得粉碎,大家不欢而散。这一场戏是导演的伏笔,反映了他的观点,这样不协调的婚姻会像这电视机的下场一样。

如果爱得如此艰难,也就不可能得到幸福、快乐!

从这个故事的编剧到搬上银幕反映了法斯宾德本人对社会的一种批判。首先是对德国社会对外籍工人的偏见、排斥,不公正的待遇,其次是对社会上已存在的老人孤独,需要家庭温暖的现象的剖析。他揭示了悲剧的原因是来自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间的差异;来自社会的歧视与误解;来自命运无可奈何的摆弄(由于法斯宾德的阶级立场,他不可能用阶级观点来分析),所以影片中的人物永远陷于悲剧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影片结尾大夫对埃米说的:“阿里患的是严重胃溃疡,这是外籍工人的常见病,会康复的,但半年后又会复发的。”整个作品显示出导演的微妙的失落感以及剖析复杂人生的胆识。

法斯宾德的全部作品都有其引人注目的个性特征,他的影片就是他的生活。有一个记者采访时问他:“怎样才算得上一部完美的影片?”法斯宾德回答:“在我看来,最出色的影片是最为个性化的影片。

”他认为,任何生活故事都要与情节剧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人的日常生活即由无数的情节剧贯串而成的,因此他认为情节剧电影应当成为常规的电影,但又要让人看到情节剧的另一面,就是要在影片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批判。因此,法斯宾德对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对各类社会问题的洞察,其视野和深切程度不同凡响。他不拍任何没有政治内容的影片,他经常在影片中通过对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阶层的人物命运的精心刻画来揭露社会的不公,批评社会对人的压迫,探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斯宾德曾说过:“我是为德国观众拍德国影片的德国人。”由此可见,法斯宾德是一个具有很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电影导演。他的影片也成了呼唤社会变革的政治纪实。

他的大部分影片涉及当代德国社会问题:偏执、歧视、排外、社会异化、老年人的孤独,在丧失个性和扼杀个性的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困难,剥削及出卖灵魂等等。

《恐惧吞噬灵魂》就是其中一例。

法斯宾德之所以能为许多观众所逐渐接受,成为塑造当代社会破败形象的能手,得益于他一方面保留了好莱坞传统手法,另一方面又借助反叙事手法摧毁了现实的幻觉。好莱坞情节剧大师道格拉斯·西尔克曾说:“我和我夫人一起去看了《恐惧吞噬灵魂》一片,这是法斯宾德拍得最美最好的一部影片。”法斯宾德一向崇拜西尔克。从1970年在慕尼黑的一次电影回顾展中看了西尔克的影片起,法斯宾德常去瑞士拜访西尔克,俩人建立了友情。法斯宾德认为西尔克的影片比较符合自己的意图。

他从西尔克的电影语言中提取了美学的双重成分:间离和解说。

他最喜欢西尔克的一部影片是《仿效生活》,因为这部影片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就像关在监狱里一样,与世隔绝。法斯宾德拍的《恐惧吞噬灵魂》显然就是对西尔克《纯属天意》一片的仿效。他把焦点放在日常生活的本质和最没有吸引力的层面,即不受欢迎的外籍工人上面。他采用了通俗剧的若干手法,如设计精致的灯光,夸张而吸引人的画面,炫目的室内布置,镜中映像的运用,以及重要时刻猝然响起的音乐。

在“映象结构”中,法斯宾德所采用的最引人瞩目的手法是通过摄影机的位置将人物与背景的环境融合为一,从而对人物作出评述。例如,阿里两次去找女招待芭芭拉,在她房间里做爱,那几乎成了一个机械运动,摄影机摆在走廊的尽头,不交换任何角度拍摄着,好像在注视着这一男一女的拥抱,互相脱衣服,一直到上床,然后画面渐暗以至消失。

法斯宾德又喜欢经常变换镜头角度,从片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变为一位可能是全知的观察者,几乎不带主观色彩的视点,然后再变回来。他通过这种镜头角度的频繁交错,合成了一种具有多种解构的视点。

这种变换透视造成了观众的惶惑,使观众的预期受控。例如《恐惧吞噬灵魂》中摄影机放在埃米居住公寓大楼前的人行道上,从街道的水平面上拍摄两位主人公——此时是情人,这对情人谨慎而温柔地互相道别。这一场景还带有点乐观色彩,然而当阿里与埃米分手后,这一场景的气氛很快便遭到破坏,摄影机沿着楼房的一侧摇上去,显露出一个个无事生非、恶意很浓的邻居,那个胖女人正探身窗外不怀好意地注视着他们一道走出来,又分别离去。

这一视点的突然变化所暗含的挖苦味,使观众意识到自己正在窥视,不仅窥视着埃米和阿里的生活,还窥视着那个邻居隐秘的恶习。

它要求观众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观察者,要对这位邻居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产生敌意,同时又蕴含着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产生敌意的可能性。

一个巧妙的视觉映象,将那种情节剧的固定模式——无事生非的邻居转化为一个有力的间离手段,它允许你超越直接的情感冲动而唤起一种批评式的理性态度。

从《恐惧吞噬灵魂》中,可以看到法斯宾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他仅仅活了36岁,然而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拍出了43部影片,其中有许多部都获得国际性的赞誉,这是任何一个导演都无法与他相比的。他自己说:“我是这个地球的幸运儿。”新德国电影造就了法斯宾德,而法斯宾德的作品又是风格迥异,给新德国电影增添了光彩。。

《恐惧吞噬灵魂》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