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介绍】:
1956 彩色片 90分钟
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格里高里·丘赫莱依 编剧:格里戈里·柯尔杜诺夫(根据鲍里斯·拉甫列涅夫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主要演员:依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饰玛留特卡) 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饰戈沃鲁哈-奥特洛克) 尼柯拉依·克留契柯夫(饰叶夫秀柯夫)
本片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剧情简介】:
浪涛拍打着海岸,一支红军的幸存部队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姆大沙漠撤退。
从死亡的包围圈里冲出重围的有23名战士和政委叶夫秀柯夫。他们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她是神枪手,弹无虚发,她的死亡簿上已经有40个白匪军了。
一天夜里,他们架起了篝火,正躺下宿营的时候,忽然听到骆驼队的蹄声自远而近,玛留特卡叫醒了政委。政委命令大家从四面围上去,不得把骆驼打死。
他们和骆驼队的哥萨克兵交火激战,一个白匪军官躲在骆驼后面朝他们射击,玛留特卡放了一枪,蛮以为准能打死这“第四十一”个,谁知弹未中。那军官从骆驼后面伸出一把挂着白手帕的刺刀,成了这支红军部队的俘虏。
白匪的这些骆驼是由吉尔吉斯村民牵来的,那个吉尔吉斯老头要把骆驼牵回去,政委征用了其中的一半。红军战士们从白匪中尉身上缝着的一个暗兜里搜出一份文件,文件证明这个军官姓戈沃鲁哈-奥特洛克,是个近卫军中尉,他被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委派为驻邓尼金的里海东部政府全权代表,他负有秘密使命,要向德拉琴柯白匪将军面陈。
政委试图让其招出秘密使命,但他缄口不言。
政委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审问。政委把看管这个重要人犯的任务交给了玛留特卡。
玛留特卡发现这个俘虏的眼睛澄蓝澄蓝的,和海水一样的蓝,她几乎都不敢看他的眼睛,这双眼睛撩得她心慌意乱的。
但她立即记起了自己的任务是严加看管,于是便用骆驼缰绳捆绑他的双手,连睡觉也不给松绑。当天夜里,那个吉尔吉斯村民乘哨兵丘皮尔柯失职睡着的时候,把骆驼悉数牵走,还杀死了看管骆驼的战士乌满库尔。
风雪交加,这支幸存的红军部队在沙丘上走着。只剩下11个人了,其余的战士在这艰险的路程上已一个个倒下。只有一小锅水了,他们传递着一人喝一口。行进的队伍排成单行在盐碱地上走着。一个人倒了下去,战士们忙拥上去抬他,画面上立即化出一个坟堆,坟顶上插着用盐木枯枝做成的十字架。战士们艰辛地走过了大沙漠,沿着阿拉尔海岸走去,他们来到一个吉尔吉斯村落。
村民们招待他们饱餐一顿抓饭。吉尔吉斯姑娘阿尔腾娜对白匪中尉仅剩下的一个肩章发生了兴趣,玛留特卡伸手扯下中尉的肩章给了她。
吉尔吉斯帐篷里烧着火盆,战士们都睡了,玛留特卡在阿尔腾娜给她的一张纸上写诗。中尉好奇地想听听她写的诗。
玛留特卡念了一段,诗中描绘红军如何同哥萨克作战。中尉称赞她“感情丰富”,建议她以后好好学习,玛留特卡盼望能进学校学习作诗。她突然关切地问中尉:被捆绑着的手是否很痛?她让中尉起誓决不逃跑之后,替他松了绑。
红军战士离开了吉尔吉斯村庄继续上路,他们在海岸上发现一条被大风吹来的渔船。
政委让战士们把船修好,决定派玛留特卡与两名战士押着中尉从海路出发去司令部,自己带领其他人沿海岸步行前进,以便沿途招募新兵。他嘱咐玛留特卡不得让这个俘虏逃走,否则以军法论处,如遇到白党,不能把活人留给他们。
渔船出发了,中尉掌着舵,他过去有私人游艇,其他的人还真不会驾船!玛留特卡望着海水,又望望中尉的眼睛,不禁叹道:“天啊!你的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海上起风了,乌云遮天,疾风阵阵,巨浪把两个男战士卷入海中,海水灌进了船舱。中尉吓得划十字,浪涛抛掷着小船。
船被冲到了一个孤岛上,玛留特卡和中尉着陆了。他们走到一个板房鱼仓里,设法点上了火,用鱼作燃料,坐在火旁烤烘湿衣服。中尉冻病了,说起了呓语,把玛留特卡称作《鲁滨逊飘流记》中的“礼拜五”。玛留特卡到海边的船上去找吃的,谁知船已不见踪影。
中尉昏睡不醒,玛留特卡细心照料着他。他醒后感激不已,认为她“比保姆还好”。他要抽烟,这位女战士把写诗的纸给他卷烟,她还告诉中尉:俘虏他的时候,她就感到他的蓝眼睛对女人来说太危险……玛留特卡在海边发现了一所有玻璃窗,有炉子的渔民小屋,他们就从板房往小屋里搬家。玛留特卡背着大袋,提着小包,生怕中尉累着,只给了他一个小背兜。
他们意外地在小屋的床底下找到了面粉、大米。中尉夸奖这位女战士能干,没有她,他早就活不成了。玛留特卡只盼着两星期后,渔民们来运鱼时能救他们出去。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尉老管她叫“礼拜五”,于是,中尉给她讲了《鲁滨逊飘流记》,玛留特卡听得都出神了。
她奇怪中尉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中尉说他过去是研究语言学的大学生,生活优裕,在彼得堡的家里三面墙都摆着书柜,中尉因病后体虚,不能多说。
玛留特卡怜惜地吻他的脸颊,他也吻她,他们相爱了。
俩人在沙滩上追逐,陶醉在爱情中。兴尽忧来,他们躺在海滩上,各想各的心事。
中尉担心自己的美好年华在这愁煞人的大海中虚度。玛留特卡则思念着战友们。
中尉不以为然地奚落了布尔什维克的真理,两人发生了争执,玛留特卡打了中尉一记耳光。中尉终于主动求和。
他们虽然还在相爱,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玛留特卡在这里已难以忍耐,她盼着渔船来,要是三天后渔船还不来,她就要朝自己的脑门开枪了。
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帆船,两人都挥舞着手臂雀跃起来。一只小划子离开了帆船,划子上坐着几个白匪军,中尉欢呼着跑入水中。
玛留特卡一再令其站住,他却继续在水中奔跑。玛留特卡犹疑再三,终于放了一枪,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终于成了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中尉躺在海水里,玛留特卡奔过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鲜血映着蓝蓝的海水,浪花拍击着海岸……
。【鉴赏】:1927年,雅柯夫·普洛塔赞诺夫曾经把鲍里斯·拉甫列涅夫的这篇小说搬上过银幕,当时拍的是无声片。
1956年,青年导演格里高里·丘赫莱依以现代电影艺术丰富的语言又一次将这篇小说搬上了银幕,影片散发着新鲜、温暖、青春的气息。
当无冲突论统治前苏联文艺界的时候,电影是不能表现悲剧的。《第四十一》的再次登上银幕,证明电影已走出无冲突论的死胡同。本片反映也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进展的悲剧,也表达了时代的哲理思想。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艰苦年代里所爆发的社会斗争的参加者,他们的命运是和人民的命运、社会的命运相互关联着的。
本片问世后,曾引起过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玛留特卡爱上白匪军官这件事有损红军女战士的形象,即使最后她打死了他,她也得不到观众的谅解,因为她根本就不应该去爱一个敌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玛留特卡这个人物真实可信,她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阶级立场,又有少女的丰富的人性。
这个人物的色彩不是单一的,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她第一次见到白匪中尉,就被他的“蓝眼睛”迷住了,但那时,她只是暗自恋慕而已,如果后来没有两人被飘到远离人群的孤岛上这段情节的话,那么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事情,中尉也不会知道玛留特卡喜欢他的“蓝眼睛”。他们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他们一起飘到了孤岛上,中尉病了,显得那么虚弱,没有玛留特卡的照顾,他根本活不下去。在孤岛上,除他们外,没有别人,谈不上有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之分,中尉已不可能作为“敌人”来危害任何人了。
在玛留特卡看来,他已不再是敌人,更何况她本来就觉得他的蓝眼睛“怪撩人的”,所以,她与他相爱完全是合乎情理的。他们两人都想使对方依从自己,玛留特卡想让中尉走到红军这边来,想让他明白革命的道理,但中尉却想让玛留特卡以后到他的别墅里去过贵族生活。即使在孤岛上,玛留特卡也意识到她是不可能使中尉改变立场的,那时,她特别思念自己的部队。
最后,当她未能制止他奔向白匪的船只时,她打死了他,因为那时她看到的他又是一个敌人。
在打死他之后,玛留特卡又抱着他的头痛哭她的“蓝眼睛”,这也是很真实的感情流露,因为她打死的这“第四十一”个终究与她以前打死的40个不同,这个敌人曾与她相爱过。作为一个少女,她爱他,但作为一个战士,她又必须杀死他。
在他死后,在他成为一具已不能与人民为敌的尸体时,她为他哭泣又是可以谅解的,因为毕竟她是爱过他的。影片细腻地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最后,还是她的阶级意识占了上风。
格·丘赫莱依的创作风格是在和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的合作中培养出来的。乌鲁谢夫斯基不像一般摄影师那样,想要回避鲜明而突出的画面,想要平静而客观地“像拍新闻片那样”来摄录拍摄对象。
他的构图往往是尖锐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他创造的肖像富有感染力,他的风景充满了灵感。
这部影片中的自然景物,不是作为消极的剧情发生的地点出现的,而是作为人物活动的热情而积极的参与者而存在着。因此,乌鲁谢夫斯基的画面所描绘的不是使叶夫秀柯夫率领的支队遭到毁灭的色彩单调的沙漠,也不是环抱着两个相爱而又敌对的人的“单调乏味的阿拉尔海”的无情的浪涛。影片的画面通过乌云密布的天空,风沙扑面的沙丘,排山倒海的浪涛,传达出了人物感情的汹涌波涛和矛盾冲突的紧张尖锐。
本片的演员表演、摄影、美工、音乐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段达到了惊人的和谐。
画面上展现了冬季昏浑的阳光照耀下无边无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沙土,蔚蓝色的朗朗晴空,怒号的狂风从行人脚下卷起的阵阵黄沙,在黄与蔚蓝两种色调之中抹上一道天边红艳艳的晚霞的温暖而又充满凶兆的色彩,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死寂、冷漠的感觉,这是与这批迷失在重重沙丘中的人们相抗衡的一种形象。
导演还多次运用了叠现的手法,如在长途跋涉时一个战士倒下了,在他躺着的地方叠现出一个坟堆,上面倒插着一枝步枪。
又如,在骆驼的脚交错的地方叠现出了被玛留特卡绑上的中尉的双手。
中尉的形象具有独创性,演员在这个白匪军官的形象中,首先表现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只是阶级敌人的粗糙的招贴画式的面具。扮演者一方面丝毫没有违反这个形象的社会实质,没有背离他的阶级性,但另一方面也敢于表现出这个人物的优良素质:他的魅力、他的高等文化水平、内心的分寸感,以及他的优雅、勇敢和坚定。
影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中尉对玛留特卡讲述鲁滨逊与礼拜五的奇妙故事那场戏中,诗、童话、过去的和现在的事情都出现在兴奋得屏声息气的玛留特卡的眼前了。
《第四十一》是青年导演格·丘赫莱依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第一部影片。它与《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被称为丘赫莱依的三部曲。
丘赫莱依是米·罗姆的学生。罗姆的《十三人》无论在题材和表现沙漠的画面方面,都与《第四十一》有某些相似之处。丘赫莱依的三部曲都是呼吁人性、人道主义,探索新的电影语言的。
他是50年代下半期至60年代初“前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
而这部《第四十一》则被国际影评界公认为这股浪潮的始作俑者。。
《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