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介绍】:
1934 黑白片 90分钟
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瓦西里耶夫兄弟(根据富尔曼诺夫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亚历山大·西加耶夫 主要演员:鲍里斯·巴保奇金(饰夏伯阳) 鲍里斯·布里诺夫(饰富尔曼诺夫) 伊戈尔·别夫措夫(饰保罗兹金)
本片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
【剧情简介】:
夏伯阳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这是在严酷的1919年红军同高尔察克白匪军作殊死战的战线上。一阵叮当的铃声,一架三套马车从广阔无垠的俄罗斯原野上飞驰而来。一群被白匪击溃的游击队员衣帽不整,狼狈地迎着马车跑来。马车冲进人群,一个目光锐利,像哥萨克那样歪戴着帽子的人敏捷地站起身来喝住人群。“站住,上哪儿去?”被驱赶得弃枪丢鞋的游击队员们,听到他们指挥员的喊声,马上停下。“来,跟我走!”随着一声令下,人们似乎振作起来,跟着马车往回冲去。
车上的机枪吐出火舌,扫向敌村。敌人遭到不曾意料的反击,措手不及,一见马车上那勇士更是吓破了胆,纷纷弃甲而逃。
游击队转败为胜,夺回村子。这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的骁勇的指挥官,就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夏伯阳。
战斗结束后,夏伯阳立即整顿自己的队伍,命令战士们把逃跑时扔进河里的枪捞起来。正当他靠着桥栏看捞枪时,富尔曼诺夫带着一支纺织工人组成的红军队伍前来汇合。
他是伏龙芝委派来当游击队政委的。带着农民狭隘性和无政府主义意识的夏伯阳,根本没把政委放在眼里,非常冷淡地接待了他。在师部的军事会议上,早已胸有成竹的夏伯阳想嘲弄一下对战略战术问题还很生疏的政委,故意给他难堪。但富尔曼诺夫巧妙地应付了这个场面,不但没有窘住,反而令夏伯阳心中暗暗佩服。
游击队二小队的战士抢了村里农民的东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老乡骂他们是白匪军。为了执行军纪,富尔曼诺夫把小队长关了禁闭,并让他下令把抢来的东西归还老百姓。夏伯阳感到政委丢了他的面子,带着通讯员怒气冲冲地前来问罪。“在这个师里,究竟谁说了算数!是你还是我?”富尔曼诺夫镇静地回答:“是你!”稍顿了片刻又说:“和我!”夏伯阳怒吼道:“我,夏伯阳!可你……算个什么东西?谁派你来的?你是想沾别人荣誉的光啊?你给我从这儿滚吧!”可正在这时,一群老乡来找夏伯阳,感谢他让部下把东西归还给农民。
夏伯阳窘迫地接受了老乡的谢意,他意识到战士们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是政委挽救了他的荣誉。
他立即召开士兵大会,当众宣布纪律,并表示以身作则。看到师长的觉悟,富尔曼诺夫笑了。
白匪军司令部的保罗兹金上校阴险奸诈,深知夏伯阳是个不可低估的对手。
他总摆出一副和蔼的面孔,同自己的部下保持着平稳的关系,对勤务兵波塔波夫也礼貌地用“请”字。波塔波夫的弟弟因投奔红军被抓回来,保罗兹金上校批示把他“枪毙”。波塔波夫怀着惊恐的心情,请求上校予以赦免。上校假装仁慈地将枪毙改为鞭笞。
弟弟经不住毒打,奄奄一息。波塔波夫冒险去河边钓鱼给弟弟熬鱼汤,被夏伯阳的警卫员别其卡俘虏。
得知他的遭遇后,别其卡把他放了。波塔波夫的弟弟终于死了,上校却尽情陶醉在他弹奏的《月光曲》里。
勤务兵终于看清了他的主人的真面目,毅然投奔了红军,并带来了白匪军将要进攻的情报。
第二天夏伯阳在战场布置战斗,突然得到骑兵团哗变的消息。夏伯阳单枪匹马赶到骑兵团,亲手枪毙了策动者,率领战士们投入战斗。
战斗开始了。
白匪卡别列夫军官团排成密集的方阵,在军鼓声中整齐地发起冲锋。中弹的军官倒下,立刻又有人从后排补齐,排枪的火力好像伤害不了他们似的。
骄横的军官团企图以所谓“精神战”压垮游击队。一些战士被这个阵势吓得惊惶失措,开始后撤。
政委挺身向前拦住他们,率领他们坚守阵地。这时游击队的机枪打响了,军官团一排排地倒下,方阵终于溃退了。
但是白匪哥萨克的骑兵又杀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夏伯阳一马当先,率领骑兵团杀到,敌人闻风丧胆,抱头逃窜。
政委来到游击师后,用党的原则改造了这支农民队伍,也改造了夏伯阳本人,同时在战斗当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这时他奉命调回总部,夏伯阳依依不舍地和政委告别。
穷途末路的敌人又策划了一次夜间偷袭。夏伯阳连续获胜产生了麻痹思想。
这一夜游击队高枕无忧地进入梦乡,保罗兹金带着哥萨克骑兵,大炮和装甲车悄悄地包围了村子。枪声把战士们从梦中惊醒。
他们仓促应战,许多人倒在乱枪之下。新来的政委和参谋长都牺牲了。夏伯阳手臂负伤,冲出重围,跳入乌拉尔河,用一只手奋力向对岸游去,密集的子弹在夏伯阳周围的水面上呼啸。正当他快游到对岸时不幸中弹,消逝在湍急的波涛中。
红军的援兵赶到,消灭了保罗兹金上校的白匪军。罪恶的上校也在混乱中被他从前的勤务兵波塔波夫一刀砍死。。
【鉴赏】:
影片《夏伯阳》是瓦西里耶夫兄弟的成名之作,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在苏联电影中的巨大胜利,是苏联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影片充满革命激情,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内战时期党在组织红军、教育和团结人民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再现了革命时代的气氛,塑造了夏伯阳这一传奇式英雄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对以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影片将导演艺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演员处理、影片结构、场面调度、镜头剪接、音响运用和音乐处理上都有所创新,大大丰富了影片的艺术手段。
作者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来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了深刻、独具风格的艺术形象。
影片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巴保奇金扮演的夏伯阳,他集中体现了英雄的俄罗斯人民的性格。
这一性格在革命战火中得到完美的揭示,影片的主角和配角组成统一的革命人民的集合形象。这一切迄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作者从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出发,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围绕着统一的剧作中心构成情节,使影片获得较为严整和接近古典剧作原则的情节结构。在集中塑造夏伯阳的传奇形象的同时,又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各种力量的冲突,使人物的相互关系更为复杂,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夏伯阳的形象概括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红军军事领袖的许多典型特征,同时又富于十分独特的、只属于夏伯阳的个性特征。
他成为第一个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典型电影形象,夏伯阳身披斗篷,跃马驰骋的形象是作为挣脱枷锁,英勇斗争的人民的英雄形象而留在观众的记忆中的。就连非常讲究画面构图的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欣赏这个镜头时,都忘了是用什么景拍下的。夏伯阳壮烈牺牲时的严峻而质朴的场面,闪烁着真正的、崇高的诗意的光芒。
作者对白军上校保罗兹金的处理也独具特色。影片一反以往对反面人物漫画式的描写,没有酩酊大醉的白匪军,阴险狠毒的富农,凶神恶煞的破坏分子,而是塑造了一个敌人的真正现实主义的形象。保罗兹金上校奸诈、狡猾、歹毒,表面上却是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俨然一个有教养、讲仁慈的知识分子。
正是这样的军官才能指挥装备优良的军官团和“精神战”。作者既充分估计到敌人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敌人注定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影片从周密而紧凑的节奏到音响构成和蒙太奇,处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影片富于冲突,情节扣人心弦,性格展示充分,史诗的叙述手法与尖锐的戏剧冲突交织在一起,个人命运与人民命运交织在一起,崇高戏剧和喜剧性场面交织在一起,幽默和抒情交织在一起,主人公壮烈牺牲,却以击溃敌人的明朗的乐观主义场面结束。
导演借用舞台的经验,结合电影所特有的全景、中景和特写,运用了多个人物肖像镜头和单人肖像镜头以及特技摄影,出色使用了镜头剪接在含义上、结构上和节奏上的各种手法,创造了一系列情绪感染力极强的场面(如“精神战”)。
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创新,鲜明地表现在他们运用当时刚刚出现的声音这一新的表现手段上。
他们使声音完成积极的剧作职能,赋予影片鲜明的情绪色彩,使之成为构成现实主义艺术形象的有力手段。影片充满各种各样的音响:叮当的铃声、枪声、击鼓声、马蹄嘚嘚声、喇叭声、小猪尖叫声、火车汽笛声、树叶沙沙声等等。
弹奏《月光曲》一场的音乐处理堪称佳作。
保罗兹金上校弹奏《月光曲》,车厢里荡漾着贝多芬奏鸣曲那庄严而忧郁的旋律。勤务兵波塔波夫合着音乐的节奏擦地板。他忽然停下来,视线偶然落在桌上的一纸公文上。
那是上校签署枪毙他兄弟的命令。
这时弦乐器奏出悲愤的音调,乐声渐强,终于盖过了钢琴的旋律,勤务兵脸色阴沉,露出敌意……刷子啪的一声落在地板上。上校毫无惊恐,没有停止弹奏,只是回头看了波塔波夫一眼……奏鸣曲的旋律又倾泻着。突然音乐里出现颤抖的哭诉:“我兄弟……死啦!”琴声中断,琴盖呼然盖上,仿佛宣告上校和勤务兵那和平式的“家长”关系从此结束。
作者在运用语言和对话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人物对话质朴无华,富于表现力和音乐性,并具有鲜明的个性,起到推动情节、展示性格的积极作用。夏伯阳的话语爽朗动人;政委的言谈镇静而意味深长;保罗兹金上校的对白则冷漠而充满疑虑。人物对话的这一特色与手势和表情达到极高度的融合,构成他们性格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影片的造型处理也遵循质朴鲜明的原则,摄影丝毫没有片面追求精巧和虚饰,而是始终服从剧作任务,甚至有意压低了调子,使之具有朴素纪实性的风格,从而突出了影片事件的真实性。
夏伯阳在三套马车上疾驰的形象是一个完美的画面构图,富有电影的动作性,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和冲击力。
精巧的蒙太奇处理堪称典范,各个局部严格地相互协调,每个镜头和场面组接巧妙,各有精确规定的时值,获得类似音乐一般的准确性。影片贯穿着统一的节奏,犹如一股有机的生活之流,自然流畅的镜头转换,使观众在情节发展中觉察不出时空的跳跃。
《夏伯阳》是苏联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最初15年苏联革命电影形成时期的高峰,又为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确立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夏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