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僧齐己”:“僧齐己,长沙人。
长沙有大沩(即大沩山,在乡宁县西,以沩水发源于此,故名。以别于醴陵县的小沩山)同庆寺,僧多而地广,佃农仅(几乎,将近)千余家。
齐己则佃户胡氏之子也,七岁与诸童子为寺司牧牛,然天性颖悟,于风雅之道,日有所得,往往以竹枝画牛背为篇什。众僧奇之,且欲壮其山门,遂劝令出家。
时郑谷(晚唐着名诗人,字守愚,乾宁中——昭宗年号,公元八九四一八九七年——官至都官郎中)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然(惊惶四顾的样子),不觉兼三衣(僧侣的法衣,有三种:僧伽梨,即大衣;郁多罗僧,即上衣;安陀会,即下衣。
合称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见《豫章丛书·宋人小史三种》)
古代关于“一字师”的记述很多。郑谷改齐己诗事影响较大。此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五《切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三,戴埴《鼠璞》等都记述有内容各不相同的关于“一字师”的故事。所谓“一字师”,即改一字之妙而被人拜服称师。后因用为典实。
清·赵执信《王西涧招饮见余风鸢之什,病其一字,喜而易之,即席称谢》诗:“谁解攻我短,平生君尚存。便应师一字,何减和千言。
”
为您推荐
《三国志·蜀书·伊籍传》:“伊籍字机伯,山阳人。少依邑人镇南将军刘表。表卒,遂随先主南渡江,……为左将军从事中郎。
……遣东使于吴,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籍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乎·’籍即对曰:‘一拜一起,未足..
《宋史·道学·程颢程颐》:“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程颐)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涪人祠颐于北岩,世称为伊川先生。”
宋代知名学者程颢、程颐弟兄为洛人,讲学于伊洛之间,自..
《左传·襄公二六年》:“寺人惠墙伊戾,为大子内师而无宠。秋,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请野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至则欿用牲加书征之,而骋告公曰:‘大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公使视之,则信有焉。
…公囚大子……..
《汉书·周勃传》:“周勃为布衣时,鄙朴庸人,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吕,立孝文,为汉伊周。”颜师古注:“处伊尹、周公之任。”
汉朝周勃在外戚吕氏要夺刘家天下时,一举诛灭诸吕氏,立孝文帝,为辅佐刘氏天下立下大功,故将他比拟为..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宋·裴松之注引《文章叙录》曰:‘韦诞……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
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寸纸不见遗,至今世人尤宝之。’
据说汉人张芝(伯英)苦练书法,家中衣帛,必先用来写字(书写时..
《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首助词,无义。)于胡底(厎:音zhǐ后亦写作“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
伊于胡底意思是到什么地步为止。
(对不好的现象表示..